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评论:朝鲜导弹试射搅动东北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11:27 国际在线

  作者:赵青海

  当西亚的伊朗核问题因欧盟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而暂时平稳的时候,东北亚局势却因朝鲜准备试射远程导弹再度陷入紧张之中。据韩国及西方媒体报道,燃料已经注入导弹,如果天气状况良好,导弹随时都可能发射。这种被西方称为“大浦洞2号”的导弹,射程可及美国的阿拉斯加或夏威夷,甚至是美国本土。因此,导弹试射牵动美国及东北亚国家敏感的
神经。

  1998年朝鲜曾试射过射程为2000公里的“大浦洞1型”导弹,其后在各方压力下朝鲜宣布暂停远程导弹试射。经8年之后,朝鲜选择这个时机试射导弹,用意耐人寻味。

  自去年9月朝核六方会谈达成《共同声明》后,美朝就朝鲜先弃核还是美国先提供轻水反应堆意见不一。美国国内一部分保守势力认为《共同声明》对朝鲜让步太多。《共同声明》达成不久,美国以参与洗钱、制造假币、走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对八家朝鲜金融公司实施制裁,冻结其在美国的财产。朝鲜据此认为美国继续执行“政权更迭”计划,无意真正解决朝核问题。自第五轮朝核六方会谈后,朝鲜以美国解除金融制裁作为重返六方会谈的前提条件,致使六方会谈迟迟无法召开。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将防核扩散焦点集中在伊朗核问题上,朝鲜备感冷落,其试图利用核问题逼美与其和谈并提供援助的计划落空。导弹试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吸引美国对朝鲜的注意力,增加美国解决半岛核问题紧迫感,争取朝鲜的外交主动权。

  导弹试射也有可能来自军方的压力。金正日上台以来,朝鲜推行“先军政治”,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无法显示军队的作用,军队需要用导弹试射来显现军队建设的成就并通过制造新的紧张来提升军队的地位。

  此外,也有西方观察家认为,自从美国对朝鲜实施金融制裁后,朝鲜的硬通货来源紧张。朝鲜希望通过导弹试射来展示其导弹技术的发展,借此向伊朗等国家兜售其导弹及技术。不过,笔者个人认为,这种意图虽不能排除,但不是主要原因。自从2003年5月美国发起“防扩散安全倡议”以来,美国纠集众多国家在海、空、陆对运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导弹的交通工具实施拦截,朝鲜导弹外运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风险。即使有买家,双方都需要估量运输的风险。

  1998年的朝鲜导弹试射,曾在美日中间引起一阵恐慌。这种恐慌既有对朝鲜导弹能力增长的担心,更有美日为政治军事目的而大肆渲染的成分。这次朝鲜准备试射导弹的消息曝光后,连日来美日率先做出强烈反应,指责朝鲜试射导弹是“严重的和具有挑衅性的行为”。美国表示如果朝鲜试射导弹,美将采取自卫措施。日本则表示如果朝鲜试射的导弹残片掉落在日本境内,日本将视为遭到攻击。美日还表示,如果朝鲜真的进行试射,他们就将该问题送交联合国讨论。澳大利亚、新西兰近日也作出比较强烈的反应,希望朝鲜放弃试射。而作为朝鲜主要邻国的中国和韩国,自然均不希望因为朝鲜导弹试射而使本地区出现新的紧张对峙局面,但中、韩迄今都表现克制和平静,据称,静悄悄的外交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导弹试射将在东北亚地区制造新的不稳定因素,半岛局势有可能出现新的紧张。一旦朝鲜试射导弹,必将在日本、美国等民众中间形成反朝浪潮,美日对朝政策将有趋硬的可能。在美日的妖魔化和推动下,朝鲜的国际处境可能会更加孤立。朝韩关系将受到冲击,朝日关系改善进程将可能中断,朝鲜在六方会谈中的拉四(中、俄、日、韩)打一(美)策略,将更难施展。如果导弹试射成功,在未来的六方会谈中,朝鲜的导弹问题将不可避免成为会谈的一项新的重要议题,朝核问题谈判将更趋复杂。美国将借朝鲜导弹及核问题大做文章,加强在东北亚的军事部署,特别是加快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引发地区军力的进一步不平衡。导弹试射给朝鲜及本地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将远远超出试射给朝鲜自身带来的积极效应。朝鲜能否审时度势,在最后关头作出明智的选择,放弃试射,人们仍需拭目以待。

  导弹试射将在东北亚地区制造新的不稳定因素。美日对朝政策将有趋硬的可能。朝韩关系将受到冲击,朝日关系改善进程将可能中断。朝核问题谈判将更趋复杂。

  导弹试射给朝鲜及本地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将远远超出试射给朝鲜自身带来的积极效应。(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动态信息分析中心主任)

  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