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监控门”争论两大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5:10 东方早报

  和去年12月《纽约时报》捅出“窃听门”事件不同的是,白宫这回来得理直气壮,因为上回“窃听”是在未经法庭批准情况下进行的,但现在美国政府的监控举动是“法律授权的”,政府一再指责《纽约时报》打破传统———保守战时秘密。

  1、有无触犯公众利益?

  媒体说法:根据首先报道此事报纸之一———《洛杉矶时报》报道,“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每天收集的信息大约有1270万条,其中包括美国公民和国际大公司的名字、账号等隐私信息。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财政部前官员对《洛杉矶时报》说,美国政府以反恐目的对金融信息的秘密监控将使许多守法银行客户的敏感个人信息遭到侵害。

  政府说法: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则提出了另一个疑问,战争时期,新闻界一贯对敏感信息采取保密态度,“公众知情权,在有些时候,可能会让一些人的生存权遭到剥夺,在现实中,刊登有些信息可能让美国公众的安全受到威胁”。

  白宫发言人托尼·斯诺称,刊登这一报道的做法是报纸对保守战时敏感事务传统的背离。他说:“《纽约时报》和其他新闻机构应当认真思考公众的知情权是否高于一些人的生存权,刊登这一报道是否会使美国同胞的安全置于危险的境地?”

  争议:《纽约时报》26日报道说,他们向斯诺质询,有无迹象表明“监控门”事件披露让监控计划受到了损害,斯诺的回答则是,现在“说这个为时尚早”。

  2、是否钻了法律空子?

  政府说法:26日布什强调说,“我们做的(监控)获得了相关法律授权。”美国财政部主管反恐和金融情报的副部长利维此前也宣称,美国的法律只是禁止政府从金融机构获取私人金融记录,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并非金融机构,而只是一家信息服务机构,因此美国政府的做法并不违法。

  媒体说法: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就连一些参与该项目的美国官员私下也承认,该项目实际上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虽然美国政府坚称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但仍可能导致侵犯公民自由的指控。德国《明镜》周刊发表评论说,布什政府此举不仅破坏了多国银行体系的保密信用,还侵犯了包括德国消费者在内的各国消费者权益。

  争议:比利时司法部26日称,比利时首相伏思达已要求司法大臣对美国政府通过“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秘密调查全球金融交易信息一事展开调查,以判定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比利时法律。

辛桦 郑洁 洪燕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