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巴菲特慈善捐款后续:还要接着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0:10 新华网

  美国第二大富豪沃伦·巴菲特6月26日宣布将他在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近370亿美元资产捐给5家慈善基金会,成为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个人慈善捐款。

  然而,现年75岁的巴菲特不会就此停止慷慨解囊。据美联社2日报道,他手上剩余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A级股也很有可能捐给慈善机构。

  以巴菲特的慈善之举为例,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给予财富比获取财富更让人感到幸福。

  还要接着捐

  按照目前市场价格,巴菲特剩余的7万多A级股价值近70亿美元,其未来去向引发外界猜测。

  上周宣布大额捐款时,巴菲特表示,他剩余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还会用于慈善事业,可能是在他有生之年,也可能是在他死后捐献。

  曾撰写《永恒的价值:沃伦·巴菲特的故事》一书的安迪·基尔帕特里克告诉美联社,他尚未听说过巴菲特手中剩余股票的去向,但巴菲特过去提过,他的资产将会捐给他和已经过世的妻子共同创建的苏珊·T·巴菲特基金会。

  上周,这一基金会已经接受巴菲特大笔捐款中的一部分,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名长期持股人乔治·摩根认为,该基金会还会接受更多巴菲特的捐款。

  因此,美联社的报道说,一种可能就是,总有一天,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所有A级股将会全部投入慈善事业。然而,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把这笔财产留给他的3个孩子——苏茜、霍华德和彼得。

  因为,尽管巴菲特一直以来强调他不会用自己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近440亿美元的财产创建一个家族王朝,但他最近在接受《财富》周刊采访时又说:“我一直所说的是,我的家庭不会继承我的巨额财产,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什么也得不到。我的孩子们已经从我和我(已经去世的)妻子苏茜这里得到一些钱,而且还会得到更多。”

  巴菲特说,他的底线就是,不会给他的孩子留下太多钱而导致他们什么都不会做。

  家里还有钱

  就算是巴菲特把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所有资产都捐献,他也不必为自己和子女的经济状况发愁。

  巴菲特告诉《财富》周刊,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掌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控股权时,手头已经拥有资产近100万美元,而且还有年薪5万美元。从那时开始,他把这部分收入用于一些投资,还在其他一些公司兼任职务获取额外收入。

  然而,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样旗下拥有60多家分公司和19.2万名雇员的大型企业集团相比,巴菲特说他用个人收入投资的项目只是“小巫见大巫”。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分公司涉足家具、地毯、珠宝和糖果业,还经营餐馆和天然气公司,同时还投资于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百威”啤酒的安海斯·布希国际公司和富国银行公司。

  “因此,我很高兴地说,目前我手头已经有相当多现金,”巴菲特说,“总的来说,我可以、也愿意把持有的全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投入慈善事业,但还是会拥有足够资产留给所有与我关系密切的人。”

  财富与幸福

  以巴菲特的巨额捐款善举为例,英国经济学院的专家理查德·莱亚德在最近一项心理研究中发现,给予比获得更能给人带来幸福。

  近数十年来,数据显示,一旦年收入每年超过1.2万美元,资产增加就不再带来生活满足感。比如,从1958年至1987年,日本人人均收入翻了5番,但人们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增加。

  莱亚德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人们总在和收入不如自己的人对比中感受富有,而当全国收入水平整体提高后,人们之间的相对地位并没有改变。

  另一个原因就是适应性,人们拥有的财富大幅增加会使他们产生幸福感,但只有在人们适应了新地位后才能使这种幸福感延续。就像中奖起初使人喜出望外,但随后心情就恢复到原来状态。

  此外,上周出版的《科学》月刊刊登文章说,人们普遍认为高收入就能带来好心情,其实这是错觉,相反,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会特意把时间投入令人愉悦的活动。

  文中还说,收入对生活满足感的影响只是瞬间现象,而人们总是夸大收入对幸福感的贡献,是因为他们在评估自己和他人生活时看重传统意义上的成就。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和公共事务教授阿兰·克鲁格说,一旦人们摆脱贫穷,金钱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幸福感作用不大,虽然可以购买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却无法解决人们生活中遭遇的大部分问题。

  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人们收入越高,享受生活的时间就越少。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我认为穷人并不可怜,因为他们可以享受到比尔·盖茨不能享受的事情,因为盖茨要忙于微软事务,”克鲁格说。(完)(王薇 新华社特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