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发现”号独立日成功升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0:1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发现”号独立日成功升天(图)

  “发现”号点火升空。

  推迟、推迟……发射!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下午2时38分(北京时间7月5日凌晨2时38分),“发现”号航天飞机终于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腾空而起,飞向天际。这是美国航
天飞机的第115次太空之旅,也是美国首次在国庆节发射航天飞机,可以说将国际空间站和美国未来航天计划的命运系于一身。

  一飞冲天,小伤无碍

  据美联社报道,发射当天天气晴朗,7名宇航员在发射前数小时就进入了“发现”号座舱。发射前约两小时,舱口正式关闭。“发现”号机长史蒂文•林赛在升空前说:“在7月4日国庆节这一天,我想不出还有哪个地方能比待在这里更好。”

  下午2时38分,“发现”号点火升空,2分钟后,“发现”号与火箭助推器成功分离。8分钟后,外部燃料箱也成功脱离。不久地面控制中心宣布,“发现”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上下顿时一片欢腾,大家鼓掌、拥抱,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格里芬在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次发射情况很好。能够安全地重返太空,我们感到很激动。”在观看点附近,到处都是挥舞着国旗、拿着啤酒和食物的美国人,正如格里芬发射前所说,他们在独立日看到了一场壮观的“焰火表演”。

  发射过程中,隔热层泡沫脱落的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升空后3分钟,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告诉“发现”号宇航员,至少有5小块隔热层泡沫碎片从外挂燃料箱脱落。不久,又有一块泡沫碎片脱落并撞上了机身。幸好“发现”号当时已处于高空,气流对碎片推力不大,因此冲撞不足以损伤机身。

  不久,“发现”号机组又向地面发回一个令人紧张的报告,航天飞机进入预定轨道后,他们看到一片填充材料从“发现”号上脱落,看上去像是航天飞机的一块隔热层材料,大约2.4米长。但地面控制中心在查看画面后告诉宇航员,那可能是一块脱落的冰块。机长林赛这才舒了口气:“啊,这真是好消息。”

  两项第一,争议之旅

  此次“发现”号的发射可谓一波三折。先是由于天气原因,1日和2日两次推迟发射。继而又在2日晚发现了外挂燃料箱隔热泡沫层有12.7厘米长的裂缝以及一块脱落的6.2厘米楔形泡沫,引发外界更大疑虑。以至于美国这几天还多了一句流行的口头禅:“我说‘发现号’明天升空,你信吗?”

  然而,“发现”号最终还是带着“伤疤”、在争议和担忧声中上了天,实现了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的第二次航天飞机飞行。虽然发射过程扰攘不断,但最终顺利升空无疑是对美国独立日的一份大礼,使今年的7月4日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国庆宇航日。

  为了这次发射,NASA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隔热层泡沫脱落的问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航天飞机的头上,这是导致“哥伦比亚”号返回时解体的罪魁祸首,在去年的“发现”号首次复飞时,也曾经出现。NASA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对主燃料箱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去掉了大部分“不必要”的泡沫材料,但要彻底解决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NASA安全主管和首席工程师极力反对现在发射,他们提出再用6个月的时间进行改进。

  但NASA局长格里芬认为,改进后的燃料箱预计“不会出现大块的泡沫材料脱落”,最大不过几十克,现存的安全风险不足以迫使航空航天局继续推迟发射。而且NASA已经为宇航员制定了应急方案,在航天飞机严重受损时,让机组成员留在国际空间站等待救援。因此格里芬力排众议,将发射计划坚持到底。这成为了美国航天史上第一次没有获得安全部门认可的航天飞行。

  在生死考验面前,“发现”号7名机组人员选择了勇敢面对。首次飞行的任务专家斯蒂芬妮•威尔逊说:“我们每个人都为这次飞行接受了长时间训练,我们非常清楚危险肯定存在,但人类渴望探索太空,现在的付出是值得的。”

  三大任务,承前启后

  此次“发现”号的太空之旅担负着三项主要任务:一是测试航天飞机外挂燃料箱技术改进的有效性,二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三是把欧洲宇航员托马斯•赖特尔送到国际空间站。7名成员分别为机长林赛、领航员马克•凯利、空间站新成员托马斯•赖特尔、飞行任务工程师莉萨•诺瓦克以及皮尔斯•塞勒斯、迈克尔•福萨姆和斯蒂芬妮•威尔逊。其中,莉萨•诺瓦克和斯蒂芬妮•威尔逊为女性。

  按照计划,宇航员皮尔斯•塞勒斯和迈克尔•福萨姆将在此次太空之旅中开展两次太空行走,分别对航天飞机一个“机械手”进行测试和修理空间站外的一个设备。如果情况允许,他们还可能进行第三次太空行走,对“发现”号热防护系统的修复设备实施测试。

  格里芬承认,航天飞机在2010年被淘汰前,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如果剩余的3架航天飞机一直停飞或提前退役,国际空间站就将成为太空最大的“烂尾工程”,严重打击美国国际声望,而美国的新航天计划也只能被迫推迟。也正是出于这些考量,“发现”号才成为“在弦之箭”,不得不发。(康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