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大军压境 以地面部队首入黎南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5:06 华商网-华商报

  

大军压境 以地面部队首入黎南部(图)

  以色列继续向黎巴嫩南部开火

  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海法遭袭事件对以色列震动巨大。16日,以军大批坦克和装甲运兵车隆隆开赴以黎边境,为可能的地面入侵黎巴嫩作准备。以色列军方将领发誓,以军将对
真主党的军事设施实施严厉打击。17日,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宣布,以色列地面部队已经进入黎巴嫩南部,在摧毁了真主党武装的多个阵地后迅速返回以境内。

  最新动态

  ■以军通宵轰炸黎巴嫩

  以色列战机16日午夜通宵轰炸黎巴嫩,轰炸目标包括黎北部一个海滨城镇的黎巴嫩军事情报中心,以军战机同时在不到25分钟之内至少对黎巴嫩真主党一个阵地发动了9次轰炸。此外,以军战机还轰炸了加油站以及数个真主党统领地区的建筑,包括一个商业公司与一所学校。

  以军17日继续对贝鲁特的基础设施展开空袭,还在贝鲁特和黎南部针对真主党的多处据点展开空袭。自从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因为人质而引发冲突以来,双方的死亡人数一共已经超过了200人。

  ■阿拉伯国家向黎伸援手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16日宣布向黎巴嫩提供90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帮助黎巴嫩缓解因为以色列军队袭击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15日晚呼吁其他国家提供紧急援助,帮助黎巴嫩度过危机,阿拉伯国家迅速做出反应。

  ■8加拿大公民丧生空袭

  加拿大外交部长彼得·麦凯16日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有8名黎裔加拿大人在以对黎边境小镇艾泰龙的空袭中死亡,还有6人伤势严重。

  黎巴嫩警方此前称,一对拥有加拿大和黎巴嫩双重国籍的夫妇10天前从加拿大来到黎南部城镇艾泰龙度假,不料遇上了黎以爆发激烈冲突。这对夫妇和他们的3个孩子在以军对艾泰龙的空袭中丧生,其中,几个孩子被炸得面目全非。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加拿大总理哈珀13日谈到以色列回应其两名士兵遭绑时曾表示,“以色列向来很有分寸”,还显示出支持态度说:“以色列有自卫的权利”。

  ■以军再袭巴外交部大楼

  以色列战机17日凌晨空袭了位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外交部大楼,大楼几遭夷平。在西岸,7名以色列士兵在与巴武装人员的交火中伤亡。

  这是以军继13日空袭过这栋大楼后,在不到一周内第二次轰炸巴外交部大楼。巨大的爆炸使得大楼一侧8层高的楼体发生坍塌,周围相当大范围内的民宅也受到破坏,至少有50栋房屋受损严重。由于空袭发生在当地时间凌晨1时20分左右,外交部大楼内没有人。不过,救援人员说,附近民宅中至少有9人在这次袭击中受伤,其中大多数为儿童。

  在西岸城市纳布卢斯,一股执行搜捕任务的以士兵遭到巴武装人员伏击,1人死亡,6人受伤。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下属的军事派别“阿克萨烈士旅”声称对这起事件负责。据报道,受伤的以军士兵中包括以军驻约旦河西岸驻军司令的儿子。

  

大军压境 以地面部队首入黎南部(图)

  17日,以色列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南部

  ■以地面部队突入黎巴嫩

  以色列政府发言人17日证实,以色列地面部队曾越过边界进入黎巴嫩南部,袭击了靠近黎以边境的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以军方随后宣布,其地面部队在行动结束后迅速撤回了以色列境内。目前黎巴嫩境内已没有任何以色列地面部队。

  据以军参谋总长赫特兹向以色列议会介绍,约有100余架各型战斗机在黎巴嫩上空执行战斗掩护任务。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官则表示,进入黎巴嫩边境的以色列部队只有一小股,“这是非常有限的小型夜战,现在已经结束”。

  以黎冲突12日爆发以来,以色列对黎境内的真主党目标和首都贝鲁特等地的重要基础设施连续实施空袭,但派出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还是第一次。

  

  

大军压境 以地面部队首入黎南部(图)

  隐形人

  图/傅红革新华社发■新闻分析

  处理危机美国力不从心

  每当中东地区发生危机时,世界的目光常常转向美国。但是,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以色列和黎巴嫩冲突愈演愈烈时,布什政府却站到了一边。随着伊朗和叙利亚有可能被卷入,以黎间的战火有演变成一场更为广泛的地区冲突的危险。有关各方要求美国介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布什政府除指责真主党应对不断恶化的局势承担责任外,并没有拿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分析人士认为,布什政府目前在处理中东危机方面的外交选择十分有限。美军深陷伊战泥潭,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也牵扯了布什政府大量精力,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布什政府在处理当前中东危机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目前,美国只能借助能向伊朗和叙利亚施加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力量。

  赖斯16日向新闻界透露,目前她正在考虑出访中东,以调停目前的地区危机。但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流露出一丝顾虑。她说:“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前方的道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还没弄清楚要去的地方时,仅仅是出去,再回来,然后再出去,这样做只会于事无补。”

  以色列下一步棋怎么走

  自冲突爆发以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军事反击能力。以色列军方高级人士16日表示,冲突爆发5天来,以色列摧毁了真主党武装25%的军事能力,但其决策机制仍继续保持运转,并拥有大量的武器储备。据估计,真主党武装目前拥有大约一万枚各式火箭和导弹,其中一些射程超过70公里,甚至能打到以中部城市特拉维夫,对以纵深地带构成了威胁。黎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16日也宣称,以军的轰炸行动是建立在“错误情报”基础上的,真主党武装将会继续给以色列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黎以军事冲突的日趋升级,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国际斡旋活动的步伐开始提速。联合国三人危机处理小组和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16日抵达贝鲁特。正在圣彼得堡出席八国峰会的领导人也达成了一个结束中东危机的框架草案,呼吁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释放先前绑架的以色列士兵,并要求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尽早从加沙撤军。

  分析人士注意到,尽管以色列方面提高了军事威胁的调门,但从目前来看,将军事冲突升级为大规模战争蕴含着极大的风险,所以并不排除政治解决危机的可能。

  叙利亚是否会被卷入冲突

  叙利亚新闻部长莫赫辛·比拉勒16日在首都大马士革说,如果遭到以色列的攻击,叙利亚将动用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坚决和直接的回击。这是叙利亚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进入第五天之时,向以色列首次发出的严重警告。作为曾与黎巴嫩有着“特殊关系”长达29年的邻国,叙利亚的此番表态使国际舆论普遍担心,黎以冲突有演变为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的危险。

  比拉勒当天指责以色列奉行“国际恐怖主义”,公然违背国际法,无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大规模军事入侵黎巴嫩。他表示,叙利亚将坚决支持黎巴嫩反对以色列入侵的全国抵抗运动。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美、以与叙之间唇枪舌剑,如果以色列不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那么叙利亚直接卷入黎以冲突的可能性还不大。

  乱象纷呈背后各有盘算

  从巴以冲突到黎以冲突,中东局势乱象纷呈。谁是受益者?各方想达到什么目的?冲突会不会扩大成新一轮巴以冲突?

  ■奥尔默特:机会与风险同在

  为解救6月25日被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抓走的一名以军士兵,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持续3个星期,但是,除了增加巴平民的死伤数字外,以军的行动似乎陷入僵局。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斯蒂文·厄兰格认为,当没有军方背景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佩雷茨因此面对国内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批评时,黎真主党7月12日的越境袭击给他们提供了转机。以色列负责巴以谈判的前谈判官员蓬达克说,与真主党的冲突,使得奥尔默特能放心大胆地把问题从解救被抓士兵“膨胀”为针对“极端组织”的战争。

  但从长远看,即使能摧毁真主党,以色列仍无法彻底杜绝来自南北两面的火箭袭击。研究机构“沙莱姆中心”高级研究员哈勒维认为,对奥尔默特来说,机会与风险同在,因为以色列公众希望彻底击垮真主党,而不是陷入另外一种僵局,否则奥尔默特将“威信扫地”。

  ■真主党:十字路口前的抉择

  一年多前,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后,真主党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一方面真主党通过议会选举,在黎政坛享有合法发言权;另一方面,真主党不愿意遵循联合国安理会以及黎国内要求其解除武装的决议,为黎政局埋下不安定因素。

  但从真主党越境袭击以色列这件事看来,真主党显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纽约时报》16日指出,真主党此举不仅在于显示对巴抵抗以军空袭的支援,其潜台词还包括:强调自己拥有武装的权利和必要性;为面临西方孤立的叙利亚和伊朗“挣回面子”。

  ■黎巴嫩:梦碎时分

  虽说这场冲突的主角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但最大的受害者仍是黎巴嫩平民和脆弱的黎巴嫩政府。经过多年内战战火洗礼,黎巴嫩好不容易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展现生机,但当以色列的一发发炮弹落在黎领土上时,黎巴嫩人再度陷入恐惧和绝望中。

  一些黎巴嫩人认为,这是一场“代理战争”,如同历史上黎巴嫩多次被周边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那样。但黎《每日星报》在17日的社论中警告说,以色列不断升级的武力行为不仅不能缓和局势,还重新制造了这一地区的“道德真空”,因为当以色列战机袭击黎巴嫩的画面通过电视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会催生一批新的极端武装人员,他们的怒火将烧向美国人和以色列人,就像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血腥入侵激发当时年轻的本·拉登仇恨之心一样。

  

  

大军压境 以地面部队首入黎南部(图)

  海法救援人员帮助伤者离开废墟■新闻特写

  贝鲁特海法成空城

  17日一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便遭到了以色列导弹的袭击,港口、汽油库和南部郊区的一个掩体都燃起熊熊大火。随后,以色列军方出动战斗机,对贝鲁特发射了20多枚火箭。经过轰炸后,贝鲁特南部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布满烟尘。而随着各国纷纷撤侨,如今,贝鲁特这个有着150万人口的城市几乎成了空城,当地居民们纷纷逃往相对安全的山区和贝卡谷地东部。街上到处都乱七八糟散落着家具碎片、毯子、床垫、衣服和玩具……而以色列海法这个有着27万人口的港口城市街上也非常安静,居民们都躲进了防空洞,并积极贮存牛奶、面包和其他食物。

  ■撤侨“进行时”

  各国撤侨避战火

  随着在以色列和黎巴嫩冲突中伤亡的外国公民人数不断攀升,各国的撤侨行动水陆空三管齐下,全面展开。

  最慷慨———加拿大:“只要想走就可以走”

  加拿大政府已向黎巴嫩派出商业船只撤离加籍人员。加外长麦凯说,目前在黎巴嫩的加拿大人至少有4万人,不过仅16000人登记注册。“我们已经计划,任何想要离开黎巴嫩的加拿大公民都可以登船离开。”

  最小气———美国:首批只接了21人

  16日,两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将首批21名美国公民直接从黎巴嫩接到了塞浦路斯。美国官员敦促其他美国人不要惊慌,等待政府安排的正式疏散计划。据悉,一支美军安全部队已在16日早些时候抵达美国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大使馆,计划协助撤离在黎巴嫩的大约2.5万名美国人。

  最气派———英法:军舰飞机齐上阵

  在法国总理德维尔潘的指示下,从15日开始,法国已经“展开空中和海上行动”从黎巴嫩撤侨。除了租赁渡船,法国还派遣了一艘可装载2500人的军舰前往撤侨。英国也已经派遣两艘军舰、“卓越”号航空母舰及“堡垒”号两栖攻击舰前往撤侨。

  最温馨———俄罗斯:妇女儿童先行

  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16日说,俄罗斯政府也将在17日早晨派出一架飞机开展撤侨工作,撤出74名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公民,主要是妇女和儿童。

  最严谨———中国:使馆成为指挥部

  中国驻黎巴嫩使馆部分馆员和家属,以及在黎的其他中国公民共44人17日乘大巴撤离黎巴嫩。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说,这次撤离的人员中包括20名使馆工作人员和家属、20名从国内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商者及4名香港同胞。他们在政务参赞王书平等使馆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一早乘大巴前往黎巴嫩北部,然后过境进入叙利亚。大部分撤离人员将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乘飞机回国。此前两天,中国使馆已组织两批共计60多名中国公民撤离。刘向华大使说,中国使馆已经启动应急机制,与在黎巴嫩的中国公民和侨民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为他们撤离提供协助。魏常远

  ■特别关注

  战火困住中国维和工兵营

  在国内对贝鲁特中国公民安全撤离战区如释重负的时候,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中国参谋和驻黎巴嫩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计190人却身陷战火,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当地时间17日,联合国发言人米洛斯·斯图加尔证实,16日晚些时候,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地区实施袭击时,驻扎在黎以边境乌拉村附近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一名印度籍士兵被以军炮弹打伤。此外,驻扎在比特贝尔镇附近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基地也遭到袭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978年,根据安理会决议,由各国组成的一支维和部队被派往黎南部执行维和任务。如今这支部队已经发展为1991人,分别来自印度、加纳、法国、波兰等7个国家。而在众多官兵中,所占人数最多的即是中国维和部队的官员。据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杜玉和主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17日下午透露,目前在黎巴嫩南部地区的中国军人有约190人,具体包括184名工兵营官兵,3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和3名联合国军事参谋团的参谋。

  杜玉和主任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17日说:“中国维和工兵营的驻地恰好在双方交战的中间地带,炮弹不断地在军营四周爆炸,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员伤亡。但中国官兵的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部分在外作业的官兵因为无法安全返回营部,因此只能就近到友军营地躲避战火。”

  为缓和局势,英国首相布莱尔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7日呼吁,向黎巴嫩南部派遣国际部队,以阻止冲突继续。布莱尔在结束与安南的会晤后说,如果能向这些地区派遣国际部队,就能遏制从黎南部向以色列发起的袭击,这样就能给以色列一个停止攻击真主党的理由。安南则呼吁以色列遵循国际法,不要攻击平民和基础设施。但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当天表示反对。奥尔默特不认为国际部队能对目前的局势有所帮助,他希望由黎巴嫩军队控制黎以边境地区,并解除真主党的武装。余春雨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国际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