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人数多达数万 中国三大工程苏联专家出力多(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4:13 国际在线

  迪托夫:汗水洒满天山路

  在今天,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地,在这个农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依然有着苏联专家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新疆和平解放以后,驻留新疆的解放军官兵多数转为建设兵团,分
赴天山南北进行屯垦。当时一部分军队来到天山北麓玛纳斯河流域进行开荒,面对如此广阔的农场,建设兵团不知道应当选择怎样的适宜作物。在兵团的要求下,一位名叫迪托夫的苏联农业专家来到了新疆。在考察玛纳斯河流域的气候、土壤等情况之后,迪托夫建议大量种植棉花。这个建议让兵团领导十分诧异,因为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北纬42度以北,而当时一些外国专家断言,北纬42度以北是棉花生产的禁区。事实上,在迪托夫来之前,兵团也试种过棉花,但是亩产量只有可怜的二十来公斤。眼见兵团领导不信,迪托夫笑着说要立下军令状,他对兵团司令员说:“如果司令员能够保障每亩地能有1500公斤的肥料,那么我就能保证亩产能够突破200公斤。”

  1953年1月,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将军与迪托夫签订了植棉合同。签订合同之后,迪托夫马上放手大干。1953年的春节一过,迪托夫立即将兵团的建设骨干组织起来,进行植棉培训,他不仅亲手编订教材,而且当起了教师,手把手教学员种植棉花。

  迪托夫还常常出现在田间和农机站,检查农具和种植情况。有一次,他看见工人割苜蓿很慢,就要求工人去装一个扇镰,工人们口头答应了却不行动。迪托夫对此很不满意,到了中午,人们发现他失踪了。正当大家焦急寻找的时候,只见迪托夫背着一个很大的扇镰回来了,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迪托夫满头大汗。只见他迅速装上扇镰,双手高举,现场演示起来,他操作十分熟练,扇镰飞转,大片苜蓿被齐根切断,看到大家惊讶钦佩的眼神,迪托夫开心地笑了。

  在迪托夫的主持下,1953年玛纳斯河流域的棉花生产获得了空前丰收,一些地方棉花亩产量达到了208公斤,迪托夫实现了自己的豪言。在此后的时间里,迪托夫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玛纳斯河流域的棉花种植上面。接连3年,兵团的棉花都获得了丰收。在兵团收获丰收的时候,迪托夫却要离开中国了。1955年的秋天,玛纳斯河两岸棉花吐蕊,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中,迪托夫匆匆回国,将一片丰饶的土地留给了他的中国同事们。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初,为援助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苏联援华专家曾多达数万人,这些“外来的和尚”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巨大的热情,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出于政治、民族等种种原因,他们的援华岁月未必全是鲜花满地、一帆风顺,但中国人对他们带来的援助却并未忘记。(环球时报 金点)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