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黎以冲突背景全解析 "摊牌"在所难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5:26 深圳晚报

  以黎巴嫩真主党袭击以色列军队,抓走以军士兵为起点,以黎冲突迅速升温。目前,真主党和以色列这对宿敌之间的争斗已到“决定性时刻”。用黎巴嫩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阿迈勒·萨阿德·戈拉耶卜的话说:“这是双方之间的摊牌。”

  ◆冲突追根溯源

  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根源可以追溯到真主党成立之时,也就是以色列1982年入侵期间。2000年,以色列军队撤离占领了20多年的南黎巴嫩。随着以军的撤出,真主党武装迅速填补了这一地区的武装力量真空,并在黎以边境一线修筑了军事工事。

  由于以色列仍旧占据存有争议的、位于以、黎、叙利亚交界处的萨巴阿农场,真主党武装于是经常性地向驻守在这里的以军发射火箭弹。

  不过,2000年之后真主党与以军的冲突一直保持着低烈度的状态,双方似乎达成默契,如果以色列方面对真主党的袭击反应过度,真主党就会用大量火箭弹回敬。而如果真主党跨越边境袭击以色列,那么以色列就会严厉报复,这将威胁到真主党在黎巴嫩国内的支持率。

  这种默契在过去6年里让以黎边境拥有了紧张但稳定的局势。

  ◆面临解除武装压力

  不过,在真主党看来,与以色列摊牌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准备注定不会白费。

  一名真主党官员早在2002年就曾对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摊牌)肯定会发生,我们正在准备。”

  以色列当然也不会被北部边境表面的平静所麻痹,也制定了自己的应对计划。

  双方间的相对平静于2004年发生变化。那一年,一直主导黎巴嫩政治的叙利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美国和法国共同起草了联合国安理会1559号决议,要求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并在黎巴嫩举行自由和公正的选举。在这一决议中,美国还增加了一个附加条款,呼吁解除武装,非黎巴嫩武装组织撤离。这一条款针对的正是真主党和一些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美国希望由黎巴嫩政府军取代真主党武装,部署到黎巴嫩南部。

  这一决议让黎巴嫩国内分裂为“挺叙”派和“倒叙”派两大阵营。这种分裂在2005年2月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刺后变得更加明显。

  ◆走入政坛寻求支撑

  黎巴嫩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各派政治势力尤其复杂。由于复杂的宗教、种族结构,黎巴嫩的政治架构也相当复杂而独特。

  黎巴嫩的政治结构是一个以各教派和封建领主合意制为基础,由众多均不能控制多数人口的宗教教派组成的混合物。这些教派依附于各地方封建势力,每个教派都享有某种特定的权力。治理国家的基础往往都是各派达成的共识,因此没有机会推行问责制或者有计划地施政。每当各派之间出现重大分歧,国家就会陷入危机。而当有外界势力干涉时,危机就有可能演变成内战。黎巴嫩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真主党是黎巴嫩穆斯林什叶派的一个政党,与伊朗关系密切,对内主张在黎建立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实行伊斯兰法。对外主张通过武装斗争,解放阿拉伯被占领土,拥有民兵近3000人。

  哈里里遇刺,许多人认为叙利亚势力是罪魁祸首,联合国派专人展开调查。哈里里遇刺两个月后,迫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终于决定将军队分批撤离黎巴嫩。亲叙的真主党失去了政治庇护,不得不开始靠自己的力量在黎巴嫩政坛站住脚跟。

  2005年6月,真主党联手另一支什叶派力量“阿迈勒”运动,参加了黎巴嫩议会选举,在议会获得了14个议席,并破天荒第一次加入政府,成为执政党之一。徐海静(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分析

  黎以冲突加深阿拉伯世界裂痕

  在中东主要国家中,围绕黎以冲突,目前出现两个对立阵营。一方以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国为首,另一方以叙利亚、伊朗为代表。

  前者与美国关系比较密切,对黎巴嫩真主党的行动基本持否定态度。7月14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亲自打电话给约旦、埃及和沙特领导人,要求他们帮助克服危机。

  随后,这三个国家在不同场合分别表达了对真主党的指责。

  另一方面,叙利亚和伊朗态度鲜明地站在真主党一边。叙利亚新闻部长穆赫辛·比拉勒16日在一份声明中警告以色列,如果叙利亚遭到攻击,他们将做出“坚决而直接的回应”。伊朗也在同一时间遥相呼应。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16日表态支持真主党。(冯武勇)

  ■国际视点

  冲突与危机

  美国《纽约时报》近期刊登了史蒂文·厄兰格的一篇分析文章《迹象表明危机带有地区性,不只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文章认为当前黎以冲突构成地区危机。

  加沙危机扩大到黎巴嫩南部,令以色列同时面临南北边境冲突,表明当前主要问题并非局部,而带有地区性。

  对以色列而言,问题不仅是巴勒斯坦人发射火箭。更大问题来自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伊朗:一个是中东地区穆斯林兄弟会的分支,另一个是对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圣战组织和哈马斯军事派别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地区大国。

  伊朗据认为是流亡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立德·迈沙阿勒的主要资助者,迈沙阿勒则被认为是哈马斯秘密军事派别的负责人,而军事派别在引发新一轮冲突的俘获以军吉拉德·沙利特下士事件中起着推动作用。

  沙利特被俘时,总理伊斯梅尔·哈尼亚领导的哈马斯政府与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领导的民族权力机构就一份政治文件的谈判接近尾声,或许会使与以色列恢复谈判成为可能。

  6月22日,即沙利特被俘前3天,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威塞尔举行的早餐会上,阿巴斯与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拥抱和亲吻对方脸颊,许诺两星期后举行会谈。

  以军被俘使巴方内部谈判中止,巴以会谈夭折。

  经地道突入以色列并抓捕士兵是黎巴嫩真主党的套路。真主党过去有过与以色列谈判交换俘虏的成功经历。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猜测哈马斯军事派别和真主党12日突入以色列俘获以军士兵在行动和时机上是否有过协调以及相关决定是否由伊朗做出。

  以色列前驻美国大使伊塔马尔·拉比诺维奇说,伊朗“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即使没有核武器,伊朗在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也有影响力,。(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一名以色列人向记者展示导弹爆炸后留下的弹片,他说这些导弹来自黎巴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