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非特定模式下的教育——访德国慕尼黑宁芬堡中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10:34 观察与思考

  -朱建国 文/摄

  走进宁芬堡中学

  宁芬堡中学是我们的交流学校,也是我们日前访问的主要目的地。学校位于慕尼黑西区,属私立中学,现有5-13 共9个年级,918名学生,每个年级平均102名学生,每个年级一
般有6个教学班,每班人数在9到25人之间。

  宁芬堡中学没有我们的许多学校那样,张挂着诸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之类的大字标语。但我们与之交谈的宁芬堡中学的老师都十分自然真实地表露出这样的信念: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对人性 的理解与关注。作为人道主义事业的教育,其最重要、最核心的道义责任是促进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更为自由 的发展,从而增进整体人类的尊严与福祉。教育的其他职能,如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持续发展都是建筑在这一“最核心的 道义责任”基础上的派生物。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且是通过人的自觉的活动来实现的 。教师的道义责任就是在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进程的前提下,加以审慎的引领和支持,让孩子们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 世界上更好地理解着、生活着。

  你可以从宁芬堡中学的校园环境布置、课程设置、管理制度以及课堂教学中自然地感受到这种信念和实践的真实性。

  那天上午,我们前去拜会查豪斯校长。校长室在二楼,陈设简单,除了一个书柜、一台电脑、两幅地图、几盆鲜花外 ,还有几件不同年级学生赠送的礼物:办公桌上放着几块颜色各异的大理石碎块,那是从米开朗基罗故乡带来的;还有一块来 自我校工地的红砖。一面墙上挂着一幅由一名六年级学生绘制的风格古朴的油画,表现的是法老时代埃及农民收获庄稼的情景 。查豪斯校长笑着对我们说:“我办公室的门永远对学生开放”。起先我还以为这是句玩笑话,可事实确是如此。至少我们在 学校期间,还没有看见过校长室关着门。校长室直对着门厅,中午时分,总有一些孩子在这儿嬉戏,校长不嫌烦?库茨先生( 一位令人尊敬的虔诚的天主教徒,当初,宁芬堡中学代表团来我校访问,库茨先生是德方的主要发言人。这次作为我们此行的 全程陪同)告诉我,查豪斯先生就是这个性格,特别喜欢看到天性勃发的孩子。

  在校园内走动,门厅、走廊、教室、餐厅、办公室,最直接最醒目的是学生们创作的美术手工作品,用琳琅满目、目 不暇接来形容毫不为过。其中的几幅(尊)给人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在学校门厅通往教室的过道旁,安放着名为“人类的 家园”的手工制作,制作者是几名五年级的学生,看那房屋的造型,就像普通德国农舍一般。“美人鱼”塑像,两位8年级学 生的作品,灵感来自安徒生童话。雕刻“冲浪”,一名13年级学生的创作,素材取之他最爱好的运动项目,而模特就是他自 己。孩子们的作品使我想起了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话:“儿童时代要经常表现出勇敢、创造力,以创造为快乐。虽然他们可 能缺乏正确性和准确性。过分的精力旺盛不难纠正,麻木不仁则是不治之症。”我觉得,宁芬堡中学的老师真诚地希望年轻的 学生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校设置的课程共20门,语言类:德语、英语、法语、拉丁语、汉语;社会类:历史、宗教、经济、农业、政治、 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科学类:数学、心理、物理、化学、生物;艺体类:美术、音乐、体育。这20门课程中,连续九年必 修的只有德语和数学,有些课程只在特殊年级设置。以其中的七年级为例,必修课程:德语、英语、数学、历史;选修课程: 法语和拉丁语。

  在我看来,这个课程体系有三个特点:

  第一、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譬如音乐课,从区域讲,分欧美音乐、非洲音乐、东方音乐,从年代讲,分古典音乐、 现代音乐,而古典音乐中又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德国民族音乐。

  第二、重视人文性、富于理想色彩。如果仅从社会的职业需求这一“现实功利”因素来设置课程,那么,像宗教、拉 丁语等课程几乎没有设置的必要,而历史、政治、音乐等学科也没有必要那么重视。但这些学科知识能厚实底蕴,滋润心灵, 对人的文明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性的厚重与觉醒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拉丁语为例,近代以降,随着各国民族语文的兴起 发展,拉丁语被封尘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然而你千万别小看它,拉丁语是欧洲诸多民族语言的源头,学一点拉丁语有助于学好 民族语言。再说,作为曾经的“世界语”,欧洲文明的许多文化宝藏都以拉丁语为载体,懂一点拉丁语有助于提升人的文化修 养,成为气质高贵者。近代以来,许多对人类文明有突出贡献的欧洲人,如笛卡儿、牛顿、伏尔泰、康德……都深谙拉丁语。 不记得哪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如果要为理解我们自身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贡献智慧,就必须了解和熟知一些 貌视无用却极其崇高而神圣的先辈遗产。我想,对于德国的教育来说,拉丁语就是这样的遗产。

  第三、关注特殊群体。学习指导和就业指导是宁芬堡中学的特色课程。以前者为例,在五六年级开设,目的是让十一 、二岁的孩子适应中学生活。内容包括怎样集中注意力、进行团队合作、发现自身长处、独立获取信息等。该课程对帮助孩子 摆脱“转型”困境、实现持续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机构设置十分简单,根本没有我们中国大陆的学校那样通常设有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之类的机构,也就没 了印在我们脑海中的“中层”一词。整个学校只有正副校长各一人,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其作用有点像国外跨国公司的“首 席执行官”(CEO)。其余便是专任教师。因为是私立学校,宁芬堡中学还设有一个董事会,其成员由

慕尼黑市那些喜爱孩 子、热衷教育、富于人道情怀的社会名流组成,董事长奥特芬·凯伯先生(法学博士,巴州著名职业律师,有自己的事务所, 同时还是慕尼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兼职法学教授)。董事会的功能主要是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孩子发展,而不是把孩子和家 长当奶牛,设法从他们身上“挤奶”。

  开放式教育

  大概是由于体制和文化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各类各级学校都设有班主任一职。在我国的国情下,这个职务自有它的合 理性,但其弊端也常为人诟病。笔者也是班主任,以我之见,班主任如果无法从生活、学习和文化层面对学生进行切入人性需 求的引导,那就有“误人子弟”之嫌。只有“教学班”,没有“行政班”,因而也就没有了“班主任”一职。这是西方国家班 级组织与我国的明显不同,宁芬堡中学也不例外。

  没有了班主任,怎么组织学生?由于他们是按照课程来组织学生的,必修课基本按年级上课,因为可以选择教师,上 课时,学生们只要跟教师走便是。选修课则依照自己申报的课程和写有时间与地点的课表走。这种制度设置不能说没有一点弊 端,但它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没有了班主任“保姆式”的监督和约束,学生必须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和自治力来遵守 课堂秩序,掌握学科知识,这为未来的大学学习打下了基础。其次,由于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个相对流动的群体中,这 给了大家更多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要求每个学生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这种频繁交流能在保持个体独特性的同时,比较充分地 分享他人的知识、经验和思想。

  我们访问慕尼黑的主要任务是听课与交流。我听了德语、经济、美术、英语、历史、拉丁语、汉语、体育七学科9节 课。听到看到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全面,只能将他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说一个大概。

  第一、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看。

  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新奇的教学方法,就是一般的讲、问、答加讨论。讲课时,除非板书需要,老师通常不站在讲台前 (其实他们的教室根本就没有显眼的讲台),而径直来到学生中间。老师讲解的时间不长,我统计了其中的7节课,老师讲课 都不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或是师生互动或是学生活动。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刚好相 反。对老师的提问,想发言的学生通常会举起一个手指,对学生的发言,老师都要给予简单的评价。如果按照我们的公开课标 准,这些平淡无奇的课大概会被认为是很失败的。教育的核心是促成人的正常成长。基于此,我倒是在这很寻常的过程中真切 感受到了有利于孩子们正常成长的文化气氛—自然、轻松、真诚、平等。

  我注意到,孩子们在面对某个问题时,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回答—言不由衷 、表里不一。如果是学生提问,老师都会给予正面回答,碰到无法回答的尴尬处,老师也绝不回避。这天上午第三节是11年 级的一堂历史课。上课者是一位中年男教师,课题是“欧洲联盟的深化”。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列出欧盟内部的四大“自由 ”—人员、商品、投资、信息。这时,一名男生提问老师:“老师,欧盟成员国中有没有不加入申根协定(笔者注:指实现欧 盟内部人员自由流动的协定)的,如果有是哪几个国家?”老师回答:“有。但是哪几个国家,啊,真抱歉,我一时忘记了。 等我核查后再给你答复。”一下课,那位老师急速赶到办公室查阅,不一会,就答复了那位学生。亲历这一幕,对那位老师的 行为,我深为敬佩。其实,真正的教育正是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要是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幼稚”甚至错误,你也不会听到不尊重孩子的嘲笑和斥责。对于缺课和迟到,老师只是轻描 淡写地提醒一下而已。德国的中学老师一般也不会布置死板的回家作业。偶尔有书面作业,也允许迟交。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需要养成民主的性格。正是在学校和老师充分信任的正常环境中,孩子们个人 独立、善于沟通、尊重多样性并乐于分享的民主性格特征得以萌发,并进而学得如何对自己负责,形成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而这恰恰是公民意识中最本质、最可贵的要素,从而为学生将来成为社会的正常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浅显易懂、贴近生活,重视学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中学各学科学习,被我们的不少孩子视为畏途,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内容太深、练习量太大、考试 太难(这个严重缺陷已引起国人的普遍重视)。相反,他们几乎所有同类学科的教学深度都比我们浅,自然也没有铺天盖地的 各科练习册,考试次数很少难度也不高。这种反差在数学等科学学科中尤为明显。那天上午,我们中的两位数学老师听了12 年级的数学课,上课的是一位数学博士。他们的12年级就是我们的高三年级。可据我们的数学老师说,内容难度不及我们的 高一年级,而学生的解题能力甚至不如我们学校的初三年级。当然,如果我们从中得出他们的数学教学—更不用说他们的中等 教育不如我们的结论,那恐怕是失之简单了。我想,其中有个社会环境和教育理念的问题。

  学校并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中学阶段是孩子们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今天的孩子终将成为未来的公民,让 未来的公民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进行教学,关注人的正常成长是他们的教育常识。以经济课为例,通常会带学生去商场、银行、企 业考察,了解经济的实际运作。12年级的经济课,涉及到财务预算、

审计等内容,学校就要求有兴趣的学生与相关单位合作 ,制定出一个财务计划,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是学生成绩的重要来源。当然,这种作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并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的。不过对于有志于经济管理的学生来讲,是大有益处的。其他学科呢?上美术课则参观画家的画室画 廊,让你感受浓浓的艺术氛围,甚至有可能带你到公墓体验生命的历程—那次我们所听的7年级的美术课“自然的元素”,就 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很大很美的墓地进行的;上农业课组织学生参观农场牧场,与农牧民交谈,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上宗教课 则带学生去基督教教堂或佛教庙宇与僧侣和信徒交谈,了解信仰的专一与多元;上物理化学课,那么,你可以参观德意志博物 馆或是西门子公司的实验室……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 育应该将教学做合一,以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

  良好的教育模式

  在宁芬堡中学,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没有过分的防范,没有严厉的 规训。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放任自由,相反,学校认为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规范和习俗的认同与尊奉是十分必要的。 毕竟,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是相辅相成的,中学阶段的他(她)也应该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自由是指可以做规则(法律)允 许的事情,而对自由的这种认识最终会自然地归结为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人类的博爱。作为整体社会中的一 员,学校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尽力使他们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适当要求。

  有三桩小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学校规定学生不经老师同意不能随意进入教师办公室,因此每当下课时分,教师 办公室门外总是站着一排学生,这时,你若要与老师交流,你就必须有耐心守秩序地等待老师。2.学校餐厅实行自助餐制, 在没有任何值班教师和值班学生管理的情况下,学生的整个就餐过程井然有序,你根本不会看到拥挤推搡插队的不愉快情景。 3.学校的活动场地有限,不大的门厅便成了孩子们午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午休时分,只见门厅中央总有一群群看起来比较小 的孩子尽情地玩着诸如滑旱冰、骑独轮车、跳绳等游戏,而年长一些的孩子则一律坐在靠边的长木凳上轻声聊天。两拨人群河 水不犯井水,很有秩序。连续一个星期的观察,没有发现“例外”,这使我对孩子们明确的“边界”意识感到好奇。12日中 午,趁着库茨先生为我们送行的机会,我提出了两个问题:那么多的小孩在门厅中央玩那几种很容易发生碰撞的游戏,要是出 了事情,家长怪罪,学校不担心吗?还有为什么年长的孩子总是坐在边上?库茨先生笑了笑回答我:“不用担心,孩子成长中 难免会跌交,如果他有反思的能力,这样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有好处。德国的家长和学校一样,都把孩子的自治能力看得很重要 ,希望孩子从小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至于年长的孩子,学校有规定,在这个特殊的地方,9年级以上的孩子只能靠 边。因为一旦没有了基本秩序,其结果必然是人人都得不到他想要的自由,作为年长者,学校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库茨 先生的话让我对他们的教育又多了一分了解—“从小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使德国社会未来的公民秉持良好的教养—自然真实又举止文明,认真求知又灵活思考,留存自我判断又尊重他人的看 法,追求个人权利又具有公共责任意识,注重细节又葆有生命的自由与活力。在德国,这是教育的基本常识,而宁芬堡中学具 备这样的基本常识,这正是它的教育的成功之处。(作者系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师)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