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专题 > 正文

战争下的黎巴嫩文化:在防弹沙袋上画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1:02 国际先驱导报

  【提要】“和平不能通过某个政治力量或议程强加给人,而要通过尊重他人和他们的文化实现”——黎巴嫩音乐家哈利法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赵岩报道 以色列的空袭让黎巴嫩人民16年重建的心血毁于一旦,使这个刚刚从内战中恢复过来的地中海小国再次陷入炮火之中。一次次战争带给黎巴嫩
人民的不仅是肉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创伤,而这些,都体现在黎巴嫩的文化之中。

  开放的黎巴嫩文化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腓尼基文化就起源于黎巴嫩,这里还是楔形文字的发源地之一。世界文坛巨匠纪伯伦也让黎巴嫩人民引以为豪。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当中,黎巴嫩的文化最为开放,也最为西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薛庆国教授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正是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黎巴嫩思想文化的自由程度很高,一些在其他阿拉伯国家遭禁的出版物在黎巴嫩就可以出版。宽松的审查制度使黎巴嫩的出版业十分发达。在阿拉伯国家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埃及人写书,伊拉克人读书,黎巴嫩人出书。”

  黎巴嫩已经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出版中心,此外,它还是阿拉伯世界学术研究的中心。由于它学术氛围自由,有许多财团愿意出资赞助学术活动,因此贝鲁特经常召开一些与阿拉伯文化有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以笔控诉战争

  1975年,黎巴嫩开始了长达15年的内战,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土和痛不欲生的人民,一些黎巴嫩作家用手中的笔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史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旅居黎巴嫩的叙利亚籍女作家加黛·萨曼创作的反战小说《贝鲁特梦魇》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遭受无休止的战乱,被困在寓所里的萨曼忍受着断水断电的生活,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成三部曲——《贝鲁特75》《贝鲁特的梦魇》《亿万富翁之夜》。在小说中,萨曼无情批判了战争,并对人民的流离失所表达深切的同情。

  另外,一些黎巴嫩优秀诗人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战争的灾难和社会的分崩离析,赞颂黎巴嫩人民摆脱灾难的勇气,阿杜尼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也因此成为当代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沙袋墙变风景画

  

  90年代,黎巴嫩开始重建工作,平稳的局势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黎巴嫩虽然只有400万人口,但是却拥有600多种报纸、180多家电台和40多家电视台。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LBC)是黎巴嫩最受欢迎的电视台之一,它可以通过卫星接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而且还播出在其他阿拉伯国家无法看到的肚皮舞比赛。

  重建后的黎巴嫩虽然更加现代,但是战争的痕迹随处可见。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的朱慧中曾在2005年走访过黎巴嫩的主要城市,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走在贝鲁特大街上,当你看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无法忽略留在墙上的弹孔和被炸得支离破碎的房屋。反战的游行队伍仍然会举着标语到联合国大楼门前表示抗议。当乘车经过黎巴嫩最主要的公路沿海大道时,路旁的哨卡和全副武装的士兵也会不时地提醒你,这个国家的局势仍然不稳定。”

  不管局势如何变化,黎巴嫩的艺术家始终在不遗余力地用作品呼唤和平。2005年,贝鲁特发生汽车爆炸事件之后,为了安全起见,联合国驻贝鲁特办公机构前建起了一道5米高的沙袋墙,将办公大楼包围起来。但是,沙袋墙严重影响了城区街道的景观。为此,美术学校的学生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用两层织布将沙袋墙包裹起来,然后在上面画上美丽的风景画。一时间,防备炸弹的沙袋墙变成贝鲁特靓丽的风景线。

  微笑背后的武器

  2005年,为和平而演奏的黎巴嫩音乐家哈利法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和平艺术家奖”。哈利法被称为中东地区的鲍勃·迪伦,他把阿拉伯传统音乐与西方元素相融合,用钢琴和贝司进行演奏。在黎巴嫩内战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被炸毁的音乐厅演出,用他的音乐和阿拉伯最伟大的诗歌纪念被战争摧毁的国家。他说:“与以往相比,我们必须为实现和平付出更多努力。和平不能通过某个政治力量或者议程强加给人,而要通过尊重他人和他们的文化实现。和平必须通过对话和消除敌意来完成”。

  就在今年黎以冲突爆发的前两个月,黎巴嫩画家泽纳·哈利勒在首都贝鲁特举办了一场以“我爱你”为主题的个人画展。他的作品把战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人们正在幸福微笑的时候,身后却出现武器、士兵等不和谐音符,画面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很强。泽纳·哈利勒出生于战乱时期,战争引起的巨大灾难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说:“战争随处可见,我甚至无法想起没有战争的时刻。”他坦言:“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对与错,那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我创作它们只是为了维持我身边世界中的平衡和秩序。”

  时至今日,战火仍在黎巴嫩的国土上燃烧。面对利益的纷争,凝结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文明成果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也许,当黎巴嫩人民因痛苦而留下泪水的时候,黎巴嫩4000多年的文化也在为之哭泣。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