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黎以危机中的法国身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8:18 新华网

  

黎以危机中的法国身影

  8月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次会议前,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布利耶尔发表讲话。当天美国和法国公布了双方刚刚达成一致的有关冲突的安理会决议草案,呼吁冲突各方“全面停止敌对行动”。 新华社/路透

  美国和法国8月5日就一项旨在呼吁黎巴嫩和以色列停止冲突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内容达成一致,并于6日提交给安理会。此举令法国在调解黎以冲突中的身影渐渐清晰。

  历史渊源

  法国与黎巴嫩渊源很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一直是法国的委任统治地,直到1943年获得独立为止。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素有“中东小巴黎”之称。

  两国的特殊关系从两个数字可见一斑:就在这次黎以冲突爆发之时,约1.7万黎巴嫩人拥有法国国籍,而大约1万名法国人长期生活在黎巴嫩。

  法国与黎巴嫩之间的深厚关系从两国政治家身上也可窥见。1996年,法国总统雅克·选择黎巴嫩作为他当选总统时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希拉克与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私交甚密。去年,哈里里遭暗杀身亡后,希拉克又与他的政治接班人、他的儿子萨阿德·哈里里延续了这种亲密关系。

  法国在黎巴嫩拥有巨大经济利益。1990年,长达15年的黎巴嫩内战结束后,法国为谋求在黎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大力投入黎重建市场。

  对待真主党

  作为现代黎巴嫩的缔造者,法国在黎巴嫩建立了一套多民族、多宗教派别共存的政治体系。虽然这种政治架构意图让每一个民族、派别在政府中都有所代表,但它并不是没有偏重。在法国人的设计下,基督教马龙派的权力得到加强,同时其他主要派别对马龙派加以制约。

  然而,这些主要派别中并没有什叶派。也就是说,法国人设计的权力架构中没有给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黎巴嫩什叶派留出位置。黎巴嫩宪法的基础之一是各派人口比例。但这一基础在什叶派人口激增后变得不再符合实际。无法在原有政治体制中拥有正常的表达途径,什叶派因此变得激进,这实际上是真主党兴起的深层原因之一。

  由此也可以看出,法国与真主党的关系并不像法国与黎巴嫩其他各派的关系那样密切。如果真主党被解除武装,甚至一蹶不振,法国并不会感到难过。实际上,法国与美国共同发起联合国1559号决议。这一决议的核心内容是外国军队撤离黎巴嫩,解除黎巴嫩派别武装,矛头分别指向叙利亚和真主党。

  外交努力

  对于目前的黎以冲突,法国并不掩饰自己的不悦。冲突爆发伊始,法国领导人就表示,黎以停火是首要目标。由于在黎拥有巨大经济利益,法国不愿看到以色列的炮火继续摧毁黎巴嫩的基础设施。从经济角度来说,法国确实真心希望目前的冲突能够降温,乃至最终达成停火。

  自冲突爆发以来,法国外长菲利普·杜斯特-布拉齐已多次前往贝鲁特斡旋。希拉克总统还派出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和国防部长米谢勒·阿利奥-马里于7月17日访问贝鲁特,“表达法国对黎巴嫩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国防部长阿利奥-马里亲自在船上指挥法国的撤侨行动,并指示法国军事力量在黎巴嫩附近水域保持一定规模的集结,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事件。

  与美国严重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不同,法国公开反对以色列对黎巴嫩的“不对称”军事打击。对于以色列战机7月30日空袭黎南部村庄加纳造成28人死亡的惨案,外长杜斯特-布拉齐明确表示谴责,称之为“谋杀式的袭击”。

  7月底,法国曾向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散发一份有关解决黎巴嫩危机的决议草案,据法国外交部官员介绍,法国的方案与黎巴嫩政府的要求非常接近。

  不过,这份草案没有了下文。而大约一个星期后,法国和美国取得共识的决议草案浮出水面。在这一草案中,法国放弃了以色列和真主党无条件停火的要求,而是要求冲突双方“全面停止敌对行为”。

  黎巴嫩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普遍认为,这份决议草案对以色列和真主党的停火要求并不对等。草案要求真主党必须停止“所有袭击”,而以色列必须停止“所有进攻性军事行动”。也就是说,以军仍然有权展开“防御性”军事行动,这为以军在停火后继续拥有军事行动的自由留下了较大余地。黎巴嫩因此拒绝了这份决议草案。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联系,法国对黎巴嫩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派兵考虑

  法国与黎巴嫩的关系令法国在调解目前这场冲突时拥有优势,但同时这种关系也令法国处于尴尬境地。

  美法为解决冲突开出的药方包括向黎巴嫩南部派出一支国际维和部队。美国和英国都认为,法国应该也能够派出5000军人组成这支维和部队的主体。法国一方面对于能在解决黎以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感到荣幸,但另一方面,法国对于这支部队如何部署有着自己的考虑。

  法国已经向海外派兵1.1万人,其中包括200名军人作为联合国部队正驻扎在黎巴嫩。外长杜斯特-布拉齐表示,法国准备好参加国际维和部队,但前提是冲突各方已达成协议,并且同意先实现联合国监督下的停火,再对部队进行部署。这一立场与美国提出的先派部队进驻再实现停火、为达成协议铺路的主张有很大差距。

  法国还提出,这支国际维和部队享有《联合国宪章》第七条款所规定的使用武力的授权。《经济学家》周刊报道说,法国外交官私下表示,他们不希望承担其解除真主党武装的任务,这个工作应该交由黎巴嫩政府军去做。

  国内压力

  在处理黎以冲突时,法国的国内政治也起了一定作用。

  希拉克总统即将卸任,总理德维尔潘是热门候选人之一。然而,法国政府近期麻烦不断。去年5月,欧盟宪法在法国的全民公投中失败,给了一直致力于推动这部宪法的法国政府以沉重打击。11月,法国爆发大规模种族骚乱,种族、就业等社会问题大暴露。今年上半年,空中客车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发生重大人事变动,牵扯到政坛高层。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内政治乏善可陈的情况下,德维尔潘政府放眼国外,力图在解决黎以冲突上有所作为,为自己在明年的总统选举中加分。

  另外,法国的北非阿拉伯国家移民人口达到500万。由于宗教和种族上的亲近,这些人看待巴勒斯坦问题乃至目前黎以冲突的角度可能与中东各阿拉伯国家的民众更为相似。法国的政治家必须考虑这批数目庞大的选民的态度,避免政府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反弹。

  法美分歧

  尽管在叙利亚撤军以及解除真主党武装问题上,法国与美国立场一致,但双方在中东其他问题上仍有分歧。

  对待伊拉克战争的态度曾导致大西洋两岸盟友关系出现不小裂痕,当然,由于希拉克和其他法国政治家已调整立场,法美两国似已翻过了这一页。

  如今,两国的分歧集中在问题上。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盟与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从分歧走向合作,双方立场一致,都不惜在关键时刻将此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双方的不同点在于,法国一直敦促美国给予伊朗其所渴望得到的国际承认。

  希拉克总统最近对《世界报》表示:“伊朗拥有悠久的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必须与之恢复正常关系。”

  外长杜斯特-布拉齐对此有所发挥。他说:“很明显,伊朗在中东地区发挥稳定作用。”

  对待伊朗的态度,其实是与真主党打交道的关键。法国外交斡旋的目标是限制真主党,而不是像美国和以色列要求的那样,摧毁真主党。(完)(徐海静 新华社特稿)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