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冲突30天,以军欲打又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02:40 新闻晨报

  一转眼,黎以冲突进行了30天,战火还没有平息的迹象。9日,经过6个多小时的讨论,以色列安全内阁决定,大规模扩大以军在黎巴嫩南部的地面军事行动,并计划推进到黎以边界以北约30公里的利塔尼河一带。

  会议结束数小时后,一部分以军在坦克和装甲车掩护下开始北上,最远推进到距边界约9公里处,占据了迈尔季欧云镇和布拉特村。这两处俯瞰利塔尼河谷,堪称军事战略重地

  以军摆出架势,给外界以随时发起攻击的感觉,但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10日宣布,暂停实施扩大在黎军事行动的计划,以便给促成停火的外交努力留有余地。

  以色列欲打又停,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四大风险

  扩大地面行动未必能消除威胁

  根据以安全内阁的计划,扩大进攻规模意味着地面部队在30天内推进到利塔尼河地区,消除黎真主党从利塔尼河谷继续发射火箭弹的威胁。

  不过,扩大地面攻势至少会使以方面临四大风险。

  一是以军伤亡可能剧升。7月12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已至少死亡80人,就在安全内阁开会前,以军在黎巴嫩南部与真主党武装激烈交火,15名以军士兵丧生,这是冲突迄今以军阵亡最多的一天。据安全内阁会议估计,扩大军事行动会使以色列再损失100至200名军人。《时代》周刊根据人口比例换算说,这相当于美军损失5000至1万人。

  其二,从军事层面讲,推进到纵深30公里,将使以军的机动能力大受影响。目前以军在黎南部的上万兵力并没有打持久战的打算,他们没有建立固定据点和营房,大多数士兵生活吃住均在坦克或装甲车队,燃料和弹药补给均在以色列境内。一旦远离边界,以军的后勤补给就需要在黎境内完成,为此必须建立固定据点和后勤补给线,以军的机动性必然下降,固定据点还容易成为真主党游击队的理想袭击目标。

  其三,以军即使部署到利塔尼河地区,也不一定能彻底消除真主党火箭弹威胁。因为喀秋莎火箭从利塔尼河以北仍能打到以北部人口稠密地区。

  此外,占领后如何撤出又是以方必须正视的难题。如果国际社会拟议中的国际维和部队迟迟未落实,以军将面对同2000年撤出黎南部前一样的痛苦处境。

  两种选择

  外交努力若失败就大规模发兵

  由于存在巨大风险,以方一方面作出大军压境的姿态,一方面又按兵不动,显然是在权衡这一决定付诸实施后的风险和机会。另外,联合国安理会是否能最终通过一项停火决议,也将是以方作出何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法国作出让步后,美国和法国5日就呼吁黎以结束冲突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内容达成一致,草案要求冲突双方“全面停止敌对行为”,但黎方认为这份草案偏袒以色列。法国接受了黎巴嫩的反对意见,要求重新修正草案内容,但遭美国拒绝,停火决议案陷入僵局,迟迟未能付诸安理会表决。

  法国要求,在结束敌对行为后,黎巴嫩政府往黎南地区派出1.5万军队,同时以色列撤出这一冲突区域。但美国支持以方要求,即在国际维和部队部署到位后,以军才能撤出。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9日晚继续就决议草案举行磋商,法国最新提议,加入“呼吁黎巴嫩政府在结束敌对行为后开始向黎南部部署军队,同时,以军开始后撤至‘蓝线’外”。“蓝线”是联合国划定的黎以边界。美国目前还未对此提议作出反应,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强调,草案的关键是“先后顺序”,也就是先派兵还是先撤军的问题。

  以色列外长利夫尼呼吁,国际社会尽快通过决议,国际部队尽快部署并协助黎巴嫩军队,“越快越好”。

  从这一背景看,以色列作出欲打又停的姿态,另外一个用意可能在施压国际社会,尽快通过停火决议。但是如果一系列外交努力失败,以色列就只有大规模挥兵北上这一选择。

  花费不小

  冲突4周以军打掉了16亿美元

  在以方大兵压境的同时,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也在“灯塔”电视台发表讲话,发誓将“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纳斯鲁拉表示:“敌人未能削弱我们发射火箭弹的能力,我们的游击队员仍然在前线作战。”他呼吁生活在以色列海滨城市海法的阿拉伯人离开,以免被真主党发射的火箭弹所伤害。与此同时,他表示,如果以军同意停火,从黎南部撤军,真主党就完全支持黎政府在南部部署1.5万军队的计划。

  而对于以色列和真主党双方准备大打的计划和声明,白宫发言人斯诺表示,不论是真主党还是以色列,都不应将持续1个月的冲突升级。

  到目前为止,冲突已经让以色列花掉了16亿美元。以色列财政部长赫尔西森9日说,他将提交一份议案,要求削减6.5亿美元政府预算,以支持以军在对黎战争中的军费开支。该议案将于13日交至内阁审议。

  赫尔西森称,以军军费不会通过增加税收获取,而是分摊到其他的政府部门。他说:“所有政府部门都应负担起责任,承担国家的战争开支。”

  不过赫尔西森强调,以色列经济并未因此陷入困境,外国投资者也没有因为战火纷飞而从以色列撤资。

□冯武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