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俄友谊之旅”侧记:穿越西伯利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17:15 新华网

  新华网叶卡捷琳堡8月13电(记者 刘蓉蓉)8月13日上午,当车队缓缓驶过位于叶卡捷琳堡市郊的亚欧界碑时,“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的成员们再也控制不住胜利的喜悦,兴奋地欢呼着,相互打着手势。

  此时的他们,暂时忘却了旅途中的颠簸和劳累,穿越西伯利亚的15个日日夜夜瞬间成为报道团成员最难忘的回忆。

  西伯利亚是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乌拉尔山以东的广袤地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面积1250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116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去往萨哈林岛旅行的途中对西伯利亚是这样描述的:西伯利亚平原开始于叶卡捷琳堡,但无人知晓她的尽头,若不是白桦树的存在,你会感到是行走在俄罗斯南部草原。

  100多年前,在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作品里,西伯利亚意味着流放、苦役和寒冷;今天,在“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记者的眼中,这里是片美丽、丰饶、热情的土地。

  走在“油画”中

  原始森林和新兴城市不断交替是目前西伯利亚最大的特色。报道团车队在城市之间的公路上奔驰,窗外的美景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报道团的成员:一望无际的森林被小块农田分割,白桦林、针叶林和向日葵田、麦田以及收割后的黑土地相互交错,路边的林中经常看到松鼠和野兔跳跃奔跑,有些树上结满了果实,草丛中长出许多白蘑菇。

  远处,村舍和乡村教堂时隐时现。偶尔几个裹着头巾的大妈在路边卖着浆果……记者们不时按下快门,记录眼前一幅幅真实的“油画”。

  进入城市,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心城市——新西伯利亚,现代气息扑面而来: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24小时超市、快餐店、五颜六色的广告牌比比皆是。身穿超短裙的俄罗斯姑娘边走路边打手机,一切都让报道团成员耳目一新。

  艰难的旅程

  穿越西伯利亚,“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车队历时15天,横跨3个时区,总行程5000多公里。从城市到森林,从森林到城市,记者在感受西伯利亚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同时,也体会到长途跋涉的艰难。

  朝发夕至,是车队每天的行进状态,行程最多的一天达到1000多公里。西伯利亚颠簸的路况和时而倾盆大雨、时而浓雾笼罩的多变气候让车队行进起来异常艰难。有时,800公里的路程要走15个小时。乡间公路上没有厕所。记者们为了减少在路上上厕所的次数,常常一天都不喝水。

  更让记者头疼的是糟糕的路况给车辆带来的损伤。8月5日,当车队在穿越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到新西伯利亚途中的一个原始森林时,由于路面颠簸,好几辆车的承重钢板断裂了。

  “要不是发现得早,及时卸下车上几百公斤的采访设备,后果不堪设想。”随队的汽车修理师吴保国说。车队当天因此耽搁了好几个小时,到达宾馆时已是半夜。

  报道的压力

  到了晚上,记者的工作才开始。来自中俄8家主要媒体的记者,为了完成的各自的报道任务,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到天亮。白天,车队为了赶路总是携带干粮作为午餐,可到了晚上记者常常为了抓紧时间写稿仍然顾不上吃饭。

  行军的枯燥疲惫、发稿的压力、跨多个时差导致的内分泌紊乱、不合口味的饮食让记者们纷纷出现焦躁、不安、厌食等症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小赵由于过度疲劳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手总是在不停地颤抖。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记者们的体重都有所下降。中央电视台摄影记者信宇出发前是个体重180斤的“小胖哥”,现在体重已降15斤的他见人就开玩笑说:“生平第一次不再害怕长胖”。

  收获友谊

  旅途纵然艰辛,但是没有一个记者懈怠自己的工作,车队成员间的相互关爱是支持他们的精神动力。在行军路上,大伙争着用报话机讲故事相互打气;抵达宾馆后,大家总是不忘给顾不上吃饭的记者带饭。

  更让中国记者感到温暖的是沿途西伯利亚人民和当地华人的友好情谊。从后贝加尔斯克到叶卡捷琳堡的5000多公里,俄罗斯警察全程为车队保驾护航;在城市里,交警和老兵向车队敬礼,行人向车队挥手致意;在城市交界的马路边,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和媒体代表拉着横幅,备着美酒等候车队的到来;在车队路过的每个城市,当地的华人一定会赶来问候……(完)

  

“中俄友谊之旅”侧记:穿越西伯利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