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停火了,奥尔默特也垮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2:12 杭州日报

  黎以停火决议当地时间14日生效。大多数媒体认为,且不论停火能否持续,就目前状况看,以色列一方失大于得。“(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知道,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一场完全不同的战争即将开始———关于他政治生涯的战争,”以色列《青年日报》评论家加斯皮特说。

  面临一系列考问

  路透社记者托斯特文认为,黎以停火后,奥尔默特将面临民众的一系列考问:

  ———号称拥有中东地区最强势军力的以色列,为什么不能够摧垮真主党武装,尽管以军一直宣称可以做到;

  ———以军军事行动为什么一直集中于难以阻止火箭弹袭击的空袭方式,而不是通过地面攻势瓦解北部地区100万居民受到的火箭弹威胁;

  ———在外交斡旋进行过程中,以色列为什么迟迟不发动大规模攻势;而等到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已经出炉时,以军为何又开始实施这一军事行动。

  美国也“伤了心”

  英国《每日电讯报》14日刊登的分析文章说,“奥尔默特开始对黎巴嫩真主党发起战争时有两个目标,摧毁真主党和让两名被真主党抓走的以军士兵获释。然而,冲突开始一个月后,他一个目标也没实现……奥尔默特先生现在必须对遭打击的以色列民众解释,从这场损失148名以色列人并让更多以色列人在拥挤的防空洞躲了一个月的战争中,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耶路撒冷邮报》13日援引来自华盛顿高层的消息说:“美国决定寻求停火,原因就是以色列在冲突开始前3周将事情办砸,引得布什政府也因奥尔默特政府的无能跟着遭受指责,所以美国选择减少它的损失,实现停火。”对于失去美国信任的后果,以色列《国土报》在上周一篇新闻分析中已有警告,那就是以色列以后不再有资格“与美国分享战略利益”,因为美国将把以色列视为一个无能的盟友。

  根据以色列媒体11日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奥尔默特的民众支持率已经从黎以冲突初期的75%降至48%。

  还能撑一段时间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奥尔默特及其执政联盟仍然存在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即使一些右翼反对派人士已经开始要求提前举行选举。

  “(奥尔默特)确实会面临一些尖锐的问题和攻击,但我并不认为近期会出现威胁,关于冲突所带来后果的画面很长时间后才能变得清晰,”以色列分析家赫勒说。

  路透社记者托斯特文认为,对于奥尔默特政府来说,前进党与工党马上分崩离析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工党主席、现任国防部长佩雷茨的处境并不比奥尔默特好到哪里去,他在工党内部的权威还因为这场冲突而受到挑战。

  目前,奥氏最大的威胁来自利库德集团主席、前总理内塔尼亚胡。虽然内塔尼亚胡在发动军事行动问题上一直站在奥尔默特政府一边,但他已经明确表示,自己倾向于在冲突开始时就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

  背景

  奥氏的前车之鉴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以色列多次对黎实施军事打击,其后果往往对以色列政坛产生重要影响。

  以军1982年大举入侵黎巴嫩。次年3月,以军在黎首都贝鲁特难民营屠杀平民事件曝光,当时的国防部长沙龙被迫辞职,总理贝京也于当年辞职。

  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军1996年对黎南部地区展开代号为“愤怒的葡萄”的军事行动。其间,以军轰炸了黎南部加纳村一处维和部队营地,造成100多名平民丧生,令以色列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当时的佩雷斯政府最终决定停止军事行动。佩雷斯也没能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成功。

  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结束对那里长达22年的占领。时任总理巴拉克在国内却被指责撤军过于迅速,可能间接“鼓励”巴勒斯坦人在其被占领土上对以色列的袭击。2001年选举中,巴拉克败北。

  路透社记者托斯特文评论说,一系列事例证明,黎巴嫩问题往往能“拖垮”以政坛领导人。

  以军开“杀戒”

  以军14日证实,以军士兵当天中午在黎巴嫩南部占领区开枪打死一名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这是自联合国关于黎以冲突的停火决议生效后发生的第一起枪击事件。

  以军方人士说,这名真主党武装人员当时试图接近以军设在黎南部的一处哨所,以军士兵是在接到指示后才开火的。

  根据联合国停火决议,以色列有权实施防御性反击。以军据此认为,士兵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开枪属于自卫,因此这起事件没有违反有关停火规定。

  (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