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冲突月余 黎以停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3:45 北京晨报

  ■以色列开始部分撤军 ■双方仍有零星战斗

  以黎冲突停火

  格林尼治时间14日早晨5时,即当地时间14日早8时(北京时间14日下午1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此前宣布的黎以停火时间到来。虽然,停火时间过后不到3小时,又传出以军
和真主党再起冲突的消息,但持续近5个星期的战火还是一时消散,黎以两国上空再现一个月前的平静,不再有以色列轰炸机和黎巴嫩真主党的火箭弹。自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袭击以色列巡逻队并抓走两名以军士兵,至8月14日黎以停火,黎以冲突持续34天。流血之外,冲突还给两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也许经济损失的弥补还可以假以时日,但冲突给两国政治结构带来的重大改变恐怕会影响深远。

  专家分析

  停火协议

  比较脆弱

  “各方对这个决议有所保留。”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记者、中东问题专家顾正龙看来,黎以之间停火协议是比较脆弱的。”

  “有些措施是很模糊的,比如真主党武装最后究竟会不会被解除,如果说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仍然构成威胁的话,也没有说以后以色列不再次对真主党采取军事行动。”顾正龙坦言,决议不能为永久的停火作出有力的保障。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1时后,各界关注一个问题:停火会持续多久,会不会有新的冲突爆发? 顾正龙分析说,冲突要继续持续下去的话,不仅对黎巴嫩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以色列也没有什么好处,以方受到的人道主义的压力也很大。

  “战火很快又燃起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来说不好打保票。”对黎以之间的和平究竟能维持多久,顾正龙表示谨慎。“黎以冲突背后有好多因素在影响它,中东的一些利益冲突或者固有的阿以矛盾,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巴勒斯坦问题,都会对局势有影响。”晨报记者 朱烁

  停火动态

  以色列撤军前再开火

  此前,国际社会和黎以两国不少官员和分析人士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依然脆弱。事实证明,他们的忧虑并非多余。停火期开始仅3个小时后,以军传出消息,他们在黎南部与一群真主党武装人员交火,击中1人。

  用以军的话说,这群真主党武装人员“用一种威胁的方式”靠近哈达萨镇附近的以军据点。当他们行进到几米远时,以军士兵出于自卫开火,尽管真主党武装人员尚未开枪。以军士兵称,不知道被击中的真主党武装人员生死。

  除此之外,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迄今都没有遭到轰炸。

  停火生效后,部分以军已经开始撤出黎巴嫩南部。

  “截至8时,按照政府依据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作出的决定,以军已经停止在黎巴嫩的进攻行动,”一名以军发言人说,“有些部队正在撤离,但仍有足够军队继续留在黎巴嫩。”但他拒绝透露,以军派入黎巴嫩的3万兵力中有多少人先行撤离。

  然而,以军同时发出警告,保留自卫权利。这名发言人说:“以军尊重这一安排,但会继续保卫士兵和以色列人。”

  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说,还会继续实施对黎巴嫩的海上和空中封锁,“直到一个制止向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走私武器的新机制建立”。此前,以色列谴责叙利亚和伊朗向真主党提供武器,但遭到这两国否认。

  

冲突月余黎以停火

  以黎停火,以军士兵在离开黎巴嫩后互相拥抱。新华社发

  黎巴嫩难民重返家园

  涌上街头

  长达一个多月的轰炸后,身心疲惫的黎巴嫩人14日终于能够离开避难所,涌到街道上。人们心存一丝希望,盼着自己的房屋在经历战火后依然完好。

  在南部饱受战火摧残的提尔市,街道上恢复繁忙景象。此前逃往别处的居民已经陆续返家。法新社记者看到,满载行李和人的车辆沿着山路从提尔市区前往周边村镇。类似的车队也从北部抵达提尔市,此前去西顿市避难的人们也回到家乡。

  救援开进

  终于等到以军轰炸停止,第一批联合国救援物资运输车队14日立即向黎巴嫩港口城市提尔进发。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处发言人达尔吉特·巴加说,这批运输车队包括24辆卡车,装载着医疗物资、卫生用品、食品和水,准备提供给提尔市的难民。在以军持续轰炸下,这个城市已经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

  巴加还说,15日他们还会派出另外一支运输车队前往南部城镇鲁迈什,那座城市的居民和难民也因轰炸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在过去几天中,联合国负责救援工作的官员发出警告,由于以军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都没有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他们的救援物资无法运抵包括提尔市在内的战乱地区。

  “宣传”交锋

  黎以暂时停火,却展开“宣传战”,“武器”就是传单。

  14日,美联社记者在黎南部公路上看到,黎巴嫩真主党成员正在向往来车辆散发传单,上面写道:“祝贺你们,凭借耐心和支持获得巨大成功。”

  当天早些时候,以色列飞机也在贝鲁特中部上空撒下传单。传单发出警告,一旦以色列再次遭到黎巴嫩发动的攻击,他们还会反击。

  传单上写道,黎巴嫩真主党“服务于伊朗和叙利亚资助者的利益”,已经给黎巴嫩造成破坏、人员伤亡和平民流离失所,并向黎巴嫩平民发出疑问“你们能为此再付出代价吗?”但一名法新社记者看到,贝鲁特的人们都把以色列的传单撕碎,垃圾工人在街上清扫碎片。

  王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以军停火前对贝鲁特的空袭。 新华/法新

  

冲突月余黎以停火

  战地连线

  战火未走远 百姓心犹寒——

  以遭袭城市已成“鬼城”

  新华社贝鲁特分社首席记者潘立文、耶路撒冷分社记者马晓燕分别在各自一线接受新华网连线,从他们的叙述中,黎以双方基本平静下来,但“海法等地萧瑟如鬼城。”

  贝鲁特油价涨三倍

  “现在已经听不到炮声了。”北京时间昨天下午,潘立文形容贝鲁特时说,曾经高楼大厦的南郊变成一片废墟,很凄惨的感觉。

  潘立文说,从战区逃到贝鲁特的人过着流浪的生活。另一方面,贝鲁特当地居民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水果、蔬菜运不进来,市里面的水果、蔬菜价格飞涨。汽油运不过来,现在都没有地方加油了,几天前大家都在购走私的油,而且油价比过去贵了三四倍。

  “由于炮火轰炸得很厉害,新华社分社办公室的玻璃等东西都振动得很厉害,晚上就搬到使馆地下室二层的掩体里住。”

  海法荒芜像鬼城

  得知黎以停战后,马晓燕马上从耶路撒冷赶往海法。“路上虽然还有少许的警报声,但是已经没有炸弹。”曾经的黄金旅游胜地已经变成“鬼城”。

  马晓燕说,北部边境的一些小城镇,70%至80%的人都已经撤了。像海法这样的地方,走了一半人,还有一半人留下来了,宾馆入住率都急剧下降,价格往下降,相反,南部宾馆因为要接待北部的人反而涨价了。“我们在海法那边的时候,吃饭不是很方便。那个城市真的像鬼城一样。还有纳哈里亚,大街上空无一人,有时候只能看到猫和狗出来。本来海法和纳哈里亚的海滩都是黄金旅游胜地,但是现在很少有人。”

  以人民回避战争报道

  在以色列采访中,以色列平民的坚强给马晓燕留下深刻印象。“火箭弹突然打到家门口的状况只有在以色列才有,那里的人民是不会一下子就能吓成心脏病的。”但战争持续一个月之久,现在的以色列人会减少看报纸和电视的时间,因为他们不愿意听到太多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报道,他们怕自己的心理受到影响。

  黎百姓仍忧心忡忡

  虽然战火暂时平息,但黎以双方的百姓仍然处于焦虑中。黎巴嫩的平民害怕停火不会长久,在家园和房子被轰炸成一片废墟之后,他们对前途、对生活方面有些忧虑。而以色列北部平民最担心的就是真主党强大起来再挑事端。

  晨报记者 朱烁

  新闻纵深

  黎以冲突

  没有赢家

  34天的冲突给两国政治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大多数媒体认为,且不论停火能否持续,就目前状况看,以色列一方失大于得。

  除了政治影响深远以外,黎以冲突还给两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特别对弱小的黎巴嫩来说,整个国家重建估计需要3至5年时间,预计耗资数十亿美元。

  以色列诺言落空

  英国《每日电讯报》14日刊登的分析文章认为,衡量黎以冲突孰胜孰败的标准不应是双方各自损失了多少军事人员,而是要看他们是否达到了预定目的。从这个角度说,冲突胜负一目了然。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开始对黎巴嫩真主党发起战争时有两个目标:摧毁真主党和在此过程中让两名被真主党抓走的以军士兵获释。然而,冲突开始一个月后,他一个目标也没实现,真主党火箭昨天还像以前一样攻击以色列,而两名士兵依旧落在人家手里,”文章写道,“奥尔默特先生现在必须对遭打击的以色列民众解释,从这场损失148名以色列人并让更多以色列人在拥挤的防空洞躲了一个月的战争中,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黎巴嫩普遍乐观

  比起以色列媒体一片批评和反思之声,黎巴嫩媒体显得充满信心,尽管它在冲突中遭受的人员和物质损失比以色列更大。

  《每日星报》社论首先挑明了以色列的得失。文章说:“拖延政治解决进程对以色列来说代价很高。以色列政府已经失去信用,美以关系中的罅隙也暴露出来,以色列人现在不得不在一个混乱的政治竞技场中互斗。”

  “在另一方面,拖延进程虽然延长了黎巴嫩人民的苦难,但也让黎巴嫩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这个国家取得了外交突破,在最终出台的联合国决议文本中赢得了关键性改变。这些变化反映出一个现实,尽管枪在开火,人在流离,黎巴嫩政治文化正在成熟。”

  双方经济损失惨重

  黎巴嫩财政部长阿祖尔说,以色列的进攻已经粉碎了黎巴嫩今年经济增长的希望,“这真是太可怜了……我们本来希望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5%”。

  经济学家胡贝卡预计,黎巴嫩基础设施重建需要3至5年,需要花费大约25亿美元。而另一些经济学家更加悲观,认为黎巴嫩需要100亿美元,才能完成重建,并阻止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

  最直接受冲突影响的是旅游业。过去5年,黎巴嫩已成为中东吸引游客最多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以军战机到来赶走了大约100万名游客。

  以色列旅游业同样遭受重创,旅游业专家估计,复兴可能需要1年半的时间。以色列入境游机构联合会的报告说,8月和9月旅行社接到的预订游客人数已减少20%,预计今年下半年旅行社的损失大约为1.8亿美元。

  但与额外增加的军费相比,旅游业损失还算不上什么。以色列财政部长希尔赫森9日晚说,国防部估计,到目前为止,已经花费了70亿以色列镑(16.1亿美元)用于作战。而且,2007财政年度的预算也会连带受到影响。黄恒(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链接

  奥氏面临难关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以色列多次对黎实施军事打击,其后果往往对以色列政坛产生重要影响。

  前车之鉴

  以军1982年大举入侵黎巴嫩。次年3月,以军在黎首都贝鲁特难民营屠杀平民事件曝光,时任国防部长阿里埃勒·沙龙被迫辞职,总理梅纳赫姆·贝京也于当年辞职。

  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军1996年对黎南部地区展开代号为“愤怒的葡萄”的军事行动。其间,以军轰炸了黎南部加纳村一处维和部队营地,造成在那里避难的100多名平民丧生。这一事件使以色列面临巨大国际压力,当时的希蒙·佩雷斯政府最终决定停止军事行动。佩雷斯也没能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成功。

  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结束对那里长达22年的占领。时任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在国内却被指责撤军过于迅速,可能间接“鼓励”巴勒斯坦人在其被占领土上对以色列的袭击。2001年选举中,巴拉克败给沙龙。

  路透社记者马修·托斯特文评论说,一系列事例证明,黎巴嫩问题往往能“拖垮”以政坛领导人。如今,这一难题也摆在了奥尔默特面前。

  一堆问题

  黎以冲突一个多月来,以军攻势没能阻止真主党武装对以色列境内的火箭弹袭击。截至13日深夜,真主党向以色列发射的火箭弹已经超过4000枚,以北部城乡上百万居民始终处于火箭弹阴影下。

  “以色列根本没有达到摧毁真主党或者其兵工厂的目标,却又不得不面对冲突带来的道德和人道主义危机,”《华盛顿邮报》援引军事智囊库“史汀生中心”总裁埃伦·莱普森的话说,“这一结局看上去将给以色列政坛带来一场不易化解的危机。”

  路透社记者托斯特文认为,黎以停火后,奥尔默特将面临民众的一系列拷问:

  ——号称拥有中东地区最强势军力的以色列,为什么不能够摧垮真主党武装,尽管以军一直宣称可以做到;

  ——以军军事行动为什么一直集中于难以阻止火箭弹袭击的空袭方式,而不是通过地面攻势瓦解北部地区100万居民受到的火箭弹威胁;

  ——在外交斡旋进行过程中,以色列为什么迟迟不发动大规模攻势;而等到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已经出炉时,以军为何又开始实施这一军事行动。

  “奥尔默特知道,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一场完全不同的战争即将开始——关于他政治生涯的战争,”以色列《青年日报》评论家本·加斯皮特说。

  根据以色列媒体11日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奥尔默特的民众支持率已经从黎以冲突初期的75%降至48%。

  徐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冲突月余黎以停火

  8月14日,以色列士兵行进在黎以边境的马纳拉附近。 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