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不要想为什么做这些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4:22 新民周刊

  不要想为什么做这些事情

  一名医生,一名志愿者医生——这样的身份常常让人想起白求恩。越来越多的国际医疗公益组织在中国活跃,让中国的医生开始接触国际志愿医生,并加入到志愿医生的行列,因为他们的存在,白求恩的形象走下“圣坛”,变成身边的具体的人。

  撰稿/黄 祺(记者)

  蹲下与病人说话

  15年前第一次看到一所神奇的飞机医院,和飞机医院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医生时,冯雪亮感到很“惊讶”,她惊讶的是,设立于飞机“肚子”中的眼科医院拥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这些设备是她在国内医院从未见过的;她更惊讶于,飞机医院上的志愿者医生和护士,对病人的无微不至,也是她未曾见过的。

  15年前的冯雪亮还是一名刚刚取得硕士学位的眼科住院医生,这一年,在眼科和慈善界享有声誉的国际奥比斯眼科飞机

医院飞到山西省太原市,这所由飞机改装的眼科医院,携带着先进的仪器和手术室,飞往世界各地,为贫困和医疗条件落后地区的病人服务,并培训当地医务人员。飞机医院医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眼科专家,他们中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利用自己的假期不定期参与,为病人治疗或承担培训工作。

  这次飞行对于奥比斯来说,只是无数次慈善之旅中平常的一次飞行,但却改变了冯雪亮此后15年的生活。

  冯雪亮的任务是做翻译,筛查病人时,她要把病人陈述的病情翻译给外国医生,然后把医生的诊断告诉病人。手术中,她要解决主刀的外国专家和观看手术的中国见习医生的交流问题。培训的时候,她也要充当现场翻译。这样的工作机会,让冯雪亮可以在最近的距离观察外国志愿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式。

  “护士在做每一个动作之前,都要告诉病人,我接下来要做什么了。”冯雪亮至今回忆起来,还是不由得心生敬意。眼科筛查前一般都要给病人滴眼药水,志愿护士总是事先轻柔地告诉病人:“我要滴眼药了,可能会有一点不舒服,不过马上就会好。”冯雪亮说,这样的交流是必要的,病人在医院里本来就有恐惧感,如果护士动作粗野,病人会感觉很不舒服,但在国内的医院里,这样体贴的细节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病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了。

  还有一个动作让冯雪亮记忆犹新。多数病人接受双眼中的一只眼的治疗,手术后,治疗的眼睛一般需要包扎起来,但病人另一只眼是看得见的。在飞机医院上,护士一定会帮助治疗结束的病人穿好鞋子,然后把病人扶到休息室,但在国内的医院里,这些事情通常是由病人家属做的,护士顾不上。

  冯雪亮像是再上了一次学,这一次,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改变了她对自己的要求,她找到了榜样,和一条实现自己愿望的志愿者之路。

  他不知道白求恩

  和冯雪亮一样,自从5年以前以翻译的身份第一次成为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的志愿者以后,赵平每年都要花时间为奥比斯工作,到全国各地志愿服务。他是沈阳爱尔眼科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在飞机医院志愿专家中,他认识了一位让他崇敬的同行。

  2003年,飞机医院飞到福州,赵平对TAYLOR说:“你做的事情和你的长相,都很像白求恩。”赵平认识TAYLOR的时候,TAYLOR已经通过资料,认识了他的加拿大“同乡”白求恩。刚来中国工作时,病人和医生们知道他从加拿大来,常常有人叫他白求恩,他一头雾水,在加拿大,白求恩并不像在中国这样有名。

  赵平说他自己很幸运,TAYLOR的福州之行,是他作为志愿者为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第100次工作,他到中国志愿服务,也超过10次,在这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工作中,赵平是TAYLOR的翻译。在他身边,赵平感动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更是志愿医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在加拿大,像TAYLOR这样的眼科专家都拥有自己的诊所,受到病人的信任和追随。“每一次出来做志愿者,经济损失是一定会发生的,而且可能不菲,但他却毫不在乎。”赵平看到的是,每次乘坐长途飞机抵达目的地,第二天早上8点,TAYLOR就出现在工作场地,赵平说,对于一个60岁的人来说,时差给身体带来的不适肯定是存在的,但TAYLOR从来没有提出来过。2005年TAYLOR因病去世,在悼念信中赵平说:“从他的身上我学到很多,我学到应该怎样做一名医生。”

  飞机医院所到之处,当地病人总是寄予很高的希望,期待着外国专家能够治愈自己的眼疾,所以,几乎每天都有几百人排队等候检查,看到病人焦急地等待,TAYLOR常常不去吃中饭,等到检查基本结束,已经临近晚饭时间。

  像TAYLOR一样的志愿医生,没有豪言壮语。“我们是来度假的。”一位志愿医生这样给冯雪亮解释他当志愿者的原因,但冯雪亮知道,这样的度假不好玩,很少有时间休息、游览,每天吃盒饭,有的志愿者还自己带来手术需要的耗材、专业书籍,甚至角膜移植手术中需要的角膜。

  行动的感染力胜过说教,在国外志愿专家身边工作过后,冯雪亮和赵平也成为了长期坚持志愿行动的“志愿发烧友”,只要飞机医院需要,他们总是想办法放下自己的事。

  大家很羡慕我

  “真的没有报酬?”冯雪亮15年前曾经问过外国志愿医生这个问题,现在,经常有人拿这个问题问她自己,她有时候跟人开玩笑回答说:“能赚很多钱。”

  究竟做了多少次为奥比斯的慈善项目的志愿翻译,冯雪亮已经记不得了,她给飞机医院做志愿者至少3次,在地面培训项目中工作的次数,要比飞机医院来中国的次数多很多。一次到新疆做志愿工作,时间刚好安排在暑假,对于冯雪亮供职的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暑假是“旺季”,对于医生来说,暑假请假,损失比平常大。“你舍得吗?”有人问过冯雪亮,她告诉我,舍得还是舍不得已经不是她能想起来的问题,志愿者的道路从15年前踏上,就注定停不下来。

  损失是微不足道的,收获的满足却让冯雪亮和赵平觉得沉甸甸的。一次参加医院组织的下乡义诊,回到家,冯雪亮跟年迈的父母说:“我没有想到,六七十岁的人会那么苍老。”同样年纪的老人,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如此悬殊,给冯雪亮巨大的震撼。在农村,当她为一个连200元钱都拿不出来的病人做好眼病手术,她说,她不会想到今天赚了多少钱,她欣慰的是,又一个急需帮助的人在她手下找回生活的希望,这种满足感,胜过物质的奖励。

  “以前单位里动员募捐,我有些反感,现在只要有人需要,我毫不犹豫就掏钱。”冯雪亮的生活不知不觉改变了,在受到自己帮助的病人眼中,她看到了鼓励和自己的价值。现在,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很欣赏冯雪亮的志愿行为,爱人是一名心脏科医生,冯雪亮说:“他很崇拜我。他的专业对手术室要求很高,要不然,他也可以和我一样去最需要的地方帮助别人。”

  当了志愿者以后,赵平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软”。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走廊里挤满了排队等候筛查的病人,有人半夜起床,从几十公里外赶来,先坐马车,再转长途汽车,一脸疲惫。由于时间和人手有限,奥比斯飞机医院的外国志愿专家,只能给少数病人治疗,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治疗,这个“坏消息”,让赵平不忍说出口。

  当外国专家决定不对一名患者实施手术,赵平的心里总是很矛盾,不知道该怎样把结果翻译给正在期待的病人。“他们那种渴望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赵平说,当他把结果告诉患者,他们的反应,好像是到了世界末日。

  “接触一次,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赵平在志愿工作中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2003年,他跟随“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到黑龙江农垦地区为白内障病人义诊手术,平均每天手术量是七八十台,有一天做了100多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每天只发10块钱的吃饭补助。”赵平说,没有必要去想为什么要做志愿者,为什么愿意损失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不要想为什么做这些事情,如果总在寻找原因,你的志愿行为就“不纯粹”“不纯洁”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