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平时打工养家熏双休日义务上班 3年救了99名自杀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6:3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这是一场处于生死边缘的搏斗。无论是对救人的,还是被救的。

  当陈思注意到他时,这位中年男子已经翻越了桥栏,站在了大桥的外侧,面江而立。在他脚下,距离桥面80多米的地方,长江水绵延流过。

  中年男子注视着江水,一动不动。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陈思的双
臂紧紧抱住中年男子的腰试图将他从桥栏外拖回来时,中年男子突然惊醒并被彻底激怒了。他一边拼命扳着紧缠着自己腰部的手臂,一边用脚猛蹬大桥的栏杆,向外跳跃———一个决意以死换取解脱的人,将这种解救视为对自己的又一次“束缚”。

  陈思死死地抱紧双臂,强忍着对方的撕扯、捶打。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陈思知道,施救者的阻拦行为,会强化自杀者的挫折感并对施救者产生强烈的排斥。曾经有一次,当他试图把一位女性自杀者从桥栏上抱下来时,对方一怒之下,接连抽了他十几个耳光。

  中年男子的力量越来越大,陈思越来越感到吃力……直到一位女警的加入,势均力敌的平衡才得以打破。

  中年男子最终被拉过了栏杆,三人一同摔倒在地。3年,99条生命2006年7月22日,南京长江大桥南堡下面的一个小饭馆。“喝点什么?”女老板问道。

  稍稍迟疑了一下,陈思一边入座一边回答,“来点白的吧,今天累了!”

  九块三毛钱一瓶的“沱牌”,45度的白酒。拧开盖,斟酒。酒水溅到杯子的外面,是陈思的手臂在抖。“那个男的看上去瘦瘦的,谁知道劲还挺大。”他说的是刚刚在大桥上救下的那位中年男子。“这是第几个了?”“……应该是九十几个了吧。”这位被人称为“大桥自杀救助者”的北方汉子,个头不高但很壮实。他想了想,确定地说,“第九十九个”。

  再有几十天,就是整整三年。平时打工养家,双休日上桥救人,自己承担一切费用———连陈思都没料到自己会坚持这么长时间。而让陈思萌生救人欲望的,缘于一位亲戚的非正常死亡。

  到大桥上去!2003年的8月23日,陈思的一位远房亲戚去世。“那是一个很乐观的老人,”这让陈思很伤心。在他最苦闷的时候,老人常常给他以安慰。然而,这样一个老人,在回老家养病时,却因家庭纠纷选择了自杀———绝食10天后,与世长辞。

  老人去世后的9月10日,一个30多岁的公司副总,从大桥北堡的桥面上跳了下去。新闻报道称,这位男子随身携带的财物价值10万元,估计自杀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出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现象———从1968年大桥建成至今,仅有案可查的轻生者就达1800多人,从2003年3月到6月就有47人。“预防?如果当时有人拦他一把,听他诉诉苦,劝劝他,结局未必会如此凄惨。”陈思心动了,“我当时想,自己看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口才也不差,如果我在场,或许能够救下他。”

  恰巧2003年这一年,陈思的女儿上一年级,陈思的老板也挺体贴,让他双休日不用加班了,在家歇着陪陪女儿。这样一来,上桥救助的时间条件也具备了。“我想,既然那么多人上大桥自杀,我就在大桥上守着,总会遇上几个,救一个是一个。”陈思从此走上了一条从未预想的道路。“午夜凶铃”响起

  然而,陈思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

  三年里,这位憨厚的汉子被人赞美过,也被人骂过;曾经满怀希望和憧憬,也曾苦恼地要剃度为僧;他是英雄,也是平凡的普通百姓;他帮人疏解忧愁,却难医自己的心病;他尝试过放弃,却忍受不了良心的自谴……“我的心理是在电话和手机短信中成熟起来的。”陈思苦笑。2003年10月,在他成功救助后,媒体蜂拥而至。“我只是在双休日,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救助自杀者,但记者的报道,却让我的电话和手机成了全国热线。”

  家里不时响起的电话让陈思无法安静。一些在大桥上捡破烂的人发现了自杀可疑者,首先想到的不是报警,而是打电话给陈思:“你快来救一把!”

  甚至经常出现“午夜凶铃”:一家人熟睡,电话铃声大作,有人告诉他:“我在某某地方要自杀啦,你快来救我吧!”这其中的电话,有的是从大连的海边打过来,有的是从另一个城市的大桥上打过来的。

  除了电话,手机短信数量直线上升。短信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借钱的,有寻求心理咨询的……陈思粗略估算了一下,“每天至少有两百条”。接连不断的短信造成的结果是手机频频“死机”。“看上10条,还没有来得及回复,手机就自动关机。”为此,他用坏了四部手机。

  陈思最初的时候是乘公共汽车往返大桥,来回一趟将近两个小时,爱人担心他长时间徒步巡逻吃不消。于是在2004年5月,花了一年的薪水6000元给他买了辆摩托车。“结果就有人指指点点,说我名义上做义工,实际上不知道捞了多少好处。原来是走路的,现在开上了摩托车,肯定是政府奖励的。”

  仅仅是些看客说说闲话也就罢了,陈思苦恼的是一些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反感”,因为他的救助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他们的工作,为此,陈思几次被人指着鼻子骂“吃饱了撑的”。

  救助形成使命感

  有一天,在和妻子大吵一架后,陈思决定放弃自己的“大桥救助”。

  那个双休日,他没有上桥。然而,待在家里,他也坐卧不宁。“我总担心,我不在桥上的这段时间,会不会有人跳桥。”此后的连续几天,陈思天天买来报纸,查看是否有人跳桥的新闻。长时间救助使他形成的使命感,不断折磨着他,“一旦想到一个家庭可能永远失去一位亲人,我就发疯似的难受。”

  每个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陈思的“软肋”是他对缺失的亲情的依恋。陈思的母亲是在他7岁那年离家出走的。自此以后,这一直是他的心病。

  陈思说他一直以来,只要看到电视里关于亲人死亡的情节,他都会流泪。上桥会痛苦,不上桥仍然痛苦。休息了一个星期后,陈思还是重新上了大桥。

  老方丈的禅语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方丈。2004年的下半年,一位朋友去栖霞寺为死去的家人做法事,邀请陈思相伴。

  法事的主持,是栖霞寺的老方丈,77岁的能艺和尚。法事完毕,朋友让陈思和老方丈聊聊天。陈思从头开始说起了自己的故事。“我说了很多,甚至把很多自杀者的经历也告诉了老和尚。”陈思说着,老方丈就静静地听着。“孩子,没有什么可苦恼的!救了那么多人,你已经是菩萨啦,够了。后来的事自有后来人去做,你救下他们,责任就尽到了!”老方丈的话不多,但却令陈思原先犹如重甲般的种种烦恼,全然落地。

  陈思如释重负。再度上桥,心态轻松了很多。

  守望者的新底线2004年8月初,陈思将自己的一个房间,作为专门接待的工作室。他刚刚从外地归来,一家公司有意捐款给他,并寄来飞机票。尽管没有谈成功,但陈思的情绪不错,“没关系,这些事情急不得。以后还会有机会。”心态变了,人的状态也变了。“救助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仅仅靠一个人的能力,担负不了。我以前压力大,是因为我总是想挑起整个的担子,如果硬扛下去,我自己也会垮掉。”陈思说,正如老方丈说的,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关键是“尽力了就行”。“到了哪一步,你会放弃上桥?”记者问。“如果哪一天我连买汽油的钱都没有了,我会放弃的。”陈思想了想,“但是,只是暂时停止,只要条件允许,我还是会上大桥。”“就像挑担子走远路,累了就歇一歇,歇好了继续上路。”陈思说,“不过,对我而言,救助不是负担,而是一件我喜欢做的事情。”(据《南都周刊》)三年时间,

  陈思坚持在双休日上桥巡逻,

  他改变了99个试图自杀者的命运。

  然而,这三年,

  陈思的命运似乎也被这些自杀者所改变。

  口袋的钱花掉不少了,旁人的冷嘲热讽出现了,自己的心理也近乎崩溃。陈思一度想过放弃,

  想着去当个超度亡灵的和尚。

  不过,最后他觉得还是应该坚持下来,

  因为“很多人的心灵失去了栖息的场所。”

  因为,“希望可以尽力量挽救一些生命。”

  相关链接

  ■我国每年自杀未遂人数为200万。■我国每年自杀人数为28.7万,其中一次成功的为21万。■我国每2分钟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我国自杀人群比例构成:女性占51%,男性49%;老年人自杀现象值得重视,虽然数字不多,但比例高;小于20岁的占26%,20至29岁的占38%;大学生占50%,未婚的占60%;有收入的占45%,学生其次;未就医占70%。穴数据来源: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5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