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朋友眼中的拉登:战争冲突改变和平信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4:56 中国新闻网 | |||||||||
资料图片:拉登 中新网8月22日电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卡莱德·巴塔费同奥萨马·本·拉登在沙特吉达市一起长大的。卡莱德·巴塔费认为他少年时期的朋友奥萨马在很多方面都很能干。在巴塔费眼里,拉登本来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或者他可以继承他父亲的事业,成为中东地区最成功的商人。 这就是别人对年轻时本·拉登的潜力的描述。巴塔费从来没有想过他的朋友会成为世
在沙特阿拉伯吉达市的一条宁静的小街上,也是本·拉登同巴塔费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巴塔费和记者坐在一起接受了采访,他说当他得知本拉登是“911”的幕后策划者后,他的反应是:“我非常震惊……简直无法相信。 比方说是你,你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你了解他的一切,然后他离开了你, 最后你却发现他成了世界上的头号杀人犯。”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对巴塔费的采访将会录制在即将播放的记录片《本·拉登的成长足迹》中,该片将在美东时间23日晚9点首播。 安静少年喜欢空手道电影 巴塔费是沙特阿拉伯一家主流报纸《al-Madinah》的责任编辑。他曾在美国生活过,在自己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并且他还和本·拉登一起长大。 巴塔费是这样描述他曾经认识的本·拉登的:他是一个很安静的少年,喜欢空手道电影,开着一辆美国车,一天要去好几次清真寺,并且以他自己安静的方式表达他的崇敬。 巴塔费说从本·拉登家的生活方式中,外人是绝对看不出本·拉登的父亲是沙特阿拉伯最成功、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作为邻居,年少时的巴塔费和本·拉登经常一起踢足球。 巴塔费是他们足球队的队长,而本·拉登则协助他。 战争冲突改变其和平信念 有一天他们碰到了一支很难对付的队伍,巴塔费走出球场想休息一下。 他们球队中有人跑过来说本·拉登被对方球队的人打了。“我跑到那个人面前,把他从奥萨马身上推开,用这种方式解决了问题。但是奥萨马走过来跟我说,‘如果你晚来几分钟,我就可以和平地解决这个问题了。’”一直到现在,巴塔费仍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巴塔费说,到了那个时候,本·拉登对宗教开始着迷。1967年,以色列发动了“六日战争”(Six Day War),占领了耶路撒冷包括穆斯林圣地阿克萨清真寺(al-Aqsa)。此后,本·拉登就开始变了。巴塔费说:“他经常会谈论这些及我们能做什么,他还讲我们应该为解放耶路撒冷作准备,不能太软弱。” “为了使自己了解更多的东西,变得更加坚强,学习更多的技能,比如游泳。他尝试过艰苦的生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骑马,周末到沙漠中去而不是去沙滩,他自己这么做,后来他开始邀请我们参加。”本·拉登在给自己做准备。但他没有确定自己真正的目标。 之后,巴塔费同本·拉登失去了联系。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样,当他们长成年轻人时,因为各自不同的兴趣而疏远了。 大学时代对宗教格外狂热 本·拉登离开吉达去读大学,他对宗教更加狂热了。同时,他还开始为他父亲在在沙特阿拉伯的建筑项目工作。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本·拉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时巴塔费曾偶尔碰到过本·拉登几次,他注意到了少年时玩伴的变化。本·拉登邀请他参加一系列的集会,在集会上,本·拉登向沙特阿拉伯人讲述阿富汗战争,试图筹集资金并鼓励年轻人去那里战斗。“每次他从阿富汗回来,我就感觉到他对宗教越来越狂热,并且对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他变得不再害羞,非常健谈,喜欢表现自己。他也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 这个男孩开始长成了一个男人,但是还不是“9·11”背后的那个人。巴塔费试图了解他曾经的朋友的改变,他通过他的手势表达他的想法。他把手笔直地举起来,说,这不是在乘电梯。他并不是一下子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他的变化更像是在爬楼梯,巴塔费用手在空中划了几个台阶。而其中变化最大的一步是本·拉登在阿富汗的战斗经历,巴塔费这样认为。 本·拉登曾数次邀请巴塔费去阿富汗,看看他们在那里抗击苏联军队的战争,但巴塔费一次也没有去。现在巴塔费认为是暴力,战争以及文化改变了本·拉登。“他杀害了一些人,但现在他在被人追杀,只能躲在山洞里,到处寻找栖身的地方,无家可归。同家人、朋友失去联系,再也无法过上原来的生活。所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士兵无辜地被卷入战争,回来后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了。”巴塔费说这并不是在给本·拉登开脱,只是想让别人了解他。 2001年9月11日使巴塔费震惊,但巴塔费一直相信不是本·拉登做的,直到本·拉登亲口承认。很多沙特阿拉伯人不相信他,但是他少年时的朋友相信他。现在在巴塔费的心中,他也认为他曾经了解的小男孩已经在从事恐怖活动了。当他看到本·拉登的录像带时,他感到非常悲哀。他的声音,他的笑容,还是依旧,说话的方式也不曾改变,唯一的变就是他所传达的信息。”(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