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薛福成:中法战争漩涡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0:56 世界知识杂志

  李扬帆

  科举埋没英才,

  曾国藩慧眼实珠

  薛福成之才学,堪称后期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的典范。薛福成的桐城文化根底深厚,其所著《巴黎观 油画记》,用极富动感的文字演绎了静态的普法战争画面,被后来大学、中学多次作为教材。

  薛福成自幼致力经世实学,不做诗赋,不习小楷,对八股尤为轻视。21岁时中了秀才后,他在乡试中只中了一个不 能进京会试的副贡生,仕途渺茫。薛福成最终的报国之志,实得益于倡导经世致用的曾国藩。

  薛福成的求学时代,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内忧外患之时。尽管科场失意,薛福成仍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士人精神自勉。在26岁时就撰写了有名的《选举论》(攻击科举制度的政论),27岁向曾国藩上万言书,提出 了《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的八项建议,由 此受到曾国藩的赏识,他成了曾的幕僚,被保为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并赏加知府衔,由此与遵义黎庶昌、武昌张裕钊、桐城 吴汝纶同被尊为“曾门四弟子”。薛福成的经世之文,被当时士林推为“首屈一指”,他对西学的研究和西方社会情势之了解 ,黄遵宪称方今于此者,“无逾先生”。

  薛福成之成长,还得益于另一位洋务派主将李鸿章。光绪元年(1875年),薛福成入李鸿章幕府办理文案,次年 写就《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上呈李鸿章,为李鸿章交涉马嘉理案出谋划策,遂得以随行参加与英国公使的谈判,并因此而升 为知府。后来其《筹洋刍议》一书,也得李鸿章大为赞赏。1881年,薛福成写下了《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提出了对 未来北洋海军的构想。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建设就是以此为据。

  挺身抗法,开眼看世界

  法国觊觎中国南方日久,终于在1883年12月挑起了中法战争。两个月后,46岁的薛福成结束了长达20多年 的幕僚生涯,被实授为宁绍(浙江)道台,走上了中法战争的第一线。

  晚清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对中国而言,是双重的冲击:一方面,中国千年以来建立的朝贡体制受到西方基于 民族国家体制的国际关系规则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本身自军事、政治而经济的各个层面,均受到严重的挑战。

  处于中外交往第一线的有识之士,首先感受到这双重的冲击,他们不得不同时回应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调整与周边属 国的传统关系;二是如何应对中国本身生存的危机。

  中法之战,几乎把所有的中国官僚都卷入了纠葛中。处于总揽全国对外交涉事务地位的李鸿章,不得不在第一波的交 战后,和法国达成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其基本内容为越南可以放弃,云南可以通商。一时间劾李的奏章达47起之多。 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在主战之声高涨的情况下,中法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法军在马尾军港击沉中国11艘军舰和19艘商船。福建水师全 军覆没。主战的清流派主将张佩纶临阵脱逃。

  作为曾、李的得意门生,薛福成自然要被贴上所谓主和派或者“卖国派”的标签。可是,我们看到的是:1885年 ,在保卫镇海、定海之战中,薛福成和所属将领,沉着迎战,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将法国舰队司令孤拔击伤(后来不 治身亡)。这是中法战争中,中国方面取得的巨大军事胜利。薛福成在海防上的胜利和黑旗军在陆上的胜利,显示满清军队依 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薛福成重视海防早在1881年给李鸿章的筹建北洋水师的建议中已经凸显出来。如今他亲自得以实践 自己的海防主张,他力排众议,筹银几十万两构筑镇海海防工程,用四年时间主持修筑了笠山、招宝山、金鸡山等多处炮台。

  理性认识的形成

  李鸿章放弃越南和开放云南通商,实质上牵涉到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在传统的朝贡体制已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时候, 把宗主国的民族生存捆绑到属国的命运战车上是否合理。其实,放弃越南和放弃琉球一样,是回应时代的合理举措。二是,开 放通商,是无法避免的时代潮流。本身也没有问题。

  薛福成对国际关系发展的认识,来自他对朝贡体制的反思。一开始,他在越南受到法国的侵略时,便以朝贡体制的思 想为基础提出“守在四夷”的战略,其实质是把周边属国作为缓冲国。随即,薛福成发现法国实力强大得足以攫取越南之后, 他的论点发生了转变。他认为“如竞欲以兵力与法相竞邪,斯为不达时务”。所以,“中国之谋,在自固滇粤边圉耳,在杜法 人无厌之求,而与议定一范围耳”。为此,他把“守在四夷”的传统战略作了变通,成为“先作势欲战而以和为归宿之地”。 其具体目的,就是“划界”。通过和法国的战争之后,划清中国的国防界限,是对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现代国际关系的确认, 也是对朝贡体制的反思。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薛福成利用国际法维护中国主权的现代意识的产生:“西法凡入万国公会者,邻 邦不得无故启衅,同盟诸国必善为维持。”在《筹洋刍议》篇中,薛福成指出“两国议和,不能无约。约章行之既久,恐有畸 重畸轻之事。以致两国之有偏损也,不得不订期修改,以剂其平,此中外通行之例也”。所以,要善于利用国际法维护中国权 益:“即令佯示决裂之形,中国惟当静以待之。其万不能见者,始终坚执一辞,而彼固无如我何也。”

  中法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使薛福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变法思想。其一,他主张变革的合理性。所谓“天道数百年小 变,数千年大变”。“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其二,他比张之洞更早的提出了中体西用 的洋务总纲。他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数十年来称使才者,

  并推薛曾”

  薛福成在光绪十五年(1889)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经过五年的出使生涯,在中西文化 差异的对比中,开始进一步反思。有趣的是,他的文化比较视角充满中国特色。比如,他说“彼按中国字义,译彼之圣人曰‘ 耶稣’者。中国俗语呼父曰爷,其敬而畏之者亦曰爷,如金人之呼宗爷爷、岳爷爷……耶者,爷也,盖兼敬爱两义焉;稣者, 苏也,以其既死数日之后而复苏也”。

  当然,薛福成不仅在具体的外交事务中做出了巨大努力,比如他疏请添设南洋各岛领事和保护华侨。更重要的是,他 通过观察西方的先进体制,把自己的洋务变法思想,上升到体制改革的高度,完成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其主要认识在于两端:赞赏“君民共主”的政治体制和“富民之术”的经济体制。他称赞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无君 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又说:“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则尚居商之先”。 所以,为中国富强计,倘若“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乎”。其论已 经超越了后期洋务总纲的“中体西用”,而达到了维新派的高度。

  薛福成以其出色的才干,赢得世人广泛的称赞。时人即称“数十年来称使才者,并推薛曾”(曾指曾纪泽)。惜乎, 二人均英年早逝,薛福成仅活了56岁(曾51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