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天文学大会:冥王星难保大行星户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4:10 山西晚报

  行星到底有多少?国际天文学大会今日给答案

  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提出了新的行星概念,意在解决近年来新的天文发现和传统概念之间的矛盾。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个新的行星定义非但没有消除天文学家之间的分歧,反而更增加了争论。

  “九大行星”受到质疑

  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

  不过,新的天文发现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明显不同: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与其他行星的轨道平面有明显的倾角;它与太阳的距离过远;它的质量也明显小于其他传统行星,甚至小于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切,都使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受到挑战。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地带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对柯伊伯带的观测愈发精确,也发现了这一地带有更多围绕太阳旋转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布朗在2005年宣布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新行星定义不被信服

  布朗的发现是传统行星定义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由7名天文学家、作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行星定义委员会所提出的新行星定义,就意在弥合传统的行星概念与新发现的差距。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两点: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构成行星物质的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在这个概念下,不仅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保持了自己的地位,新的天体“2003UB313”也获得了行星的称号,甚至原先被定义为小行星的谷神星和原先被定义为冥王星卫星的“卡戎”也“荣升”行星。这个概念似乎是“皆大欢喜”,但天文学界并不完全信服。布朗就提出,如果按照新的行星标准,那么太阳系就会至少有53颗行星。

  冥王星大行星地位受挑战

  随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关于行星定义的第三种等待表决的方案的出台,冥王星将很有可能在24日后退出大行星历史舞台。

  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按照此前行星定义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同时增加谷神星、卡戎星和2003UB313为二级行星。

  然而,该方案由于其妥协性,受到了行星专家的反对,最后由17位行星专家提出了行星定义的第二种方案。第二种方案认为行星应该符合三个条件:必须是该区域内最大的天体;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重力,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的形状达到近似球形;天体内部不能发生核聚变反应。

  考虑到第二种方案更加科学,由行星专家、历史专家、文化专家组成的7人行星定义小组在接受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最后废除了第一方案,形成了第三种方案,也就是说,行星要符合三个条件:必须要有足够大的质量,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形状达到近似球形;该天体在公转区域中起着支配性质的作用;该天体要绕着太阳公转。王思潮介绍,第三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大同小异,其最终结果都将是把冥王星剔除出大行星的历史舞台。

  月亮可能升格为行星

  美国一位科学家22日分析说,如果新的行星定义被通过,必将有更多的天体成为行星,月亮在亿万年后也可能从卫星升格为行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劳克林告诉记者,根据行星定义草案,围绕恒星旋转的球形天体只要达到一定体积和质量都有可能成为行星,例如地球和月亮,如果两者的引力中心即共同质心有朝一日不再处于行星内部,而是转移到外部空间,那么这颗卫星就成为了行星。劳克林表示,虽然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在理论上月亮的确有可能成为行星。月亮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次天体冲撞,原本距离地球很近,但它远离地球的趋势十分明显。

  究竟孰是孰非,太阳系的行星到底有多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24日将举行全会投票,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