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追寻“红色”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21:26 新华网

  新华网莫斯科8月30日电(记者刘蓉蓉) 伊万诺沃市位于莫斯科以东约300公里的地方。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有个让一群中国老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俄罗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近日,“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来到这里,追寻那段“红色”往事。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是苏联政府于1933年建成的特殊学校。二战期间,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2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烈士的后代被寄养在这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
等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中国孩子永远是儿童院的骄傲

  踏着石板路,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记者来到了儿童院的主教学楼——一座三层高的红色砖房。虽然与半个世纪前的两层白色小楼有着太多的不同,但这里的古朴气息,仍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在儿童院博物馆的墙壁上,整齐地悬挂着一幅幅黑白老照片。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少年时的照片也被珍藏在这里。在儿童院工作了39年的库兹涅佐娃女士谈起毛岸英满脸自豪。她说:“毛岸英学习非常刻苦,连上厕所都带着课本,他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校团委书记。”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毛岸英和他的中国伙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了质朴善良、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在二战期间,他们还以各种形式为苏联卫国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仅这些中国孩子的父母是英雄,这些中国孩子也是英雄。他们长大回国后都成了汽车、冶金、建筑等领域的专家。”库兹涅佐娃女士说。“中国孩子永远是儿童院的骄傲”。

  卫国战争中的中国孩子

  在“中俄友谊之旅”出发前,记者曾在北京参加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孩子们”的聚会。如今,他们中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已年近90。提起在儿童院的生活,老人们感慨万千。他们告诉记者,卫国战争时期的生活是最难忘的。

  黄平的儿子黄健回忆说,同学们当时和苏联人民同吃、同住、同战斗,直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于李富春之女李特特而言,卫国战争时,她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获得了“轻机关枪手”的称号。当时,年仅17岁的李特特每天负重20多公斤,完成90公里的滑雪行军任务。“一想到前线英勇抗战的士兵,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李特特说。

  李范五之子李多力说:“人总不愿意回忆战争,那是段悲伤痛苦的历史,但中俄人民在当时建立的真挚友谊却是永远不能忘却的。”

  俄罗斯人民同样没有忘记这些勇敢的中国“孩子”。2005年5月6日,时任俄罗斯驻华大使的罗高寿代表普京总统向李特特等27名中国人颁发了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一生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旧貌换新颜,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这里主要接收世界各地的战争遗孤和贫穷地区的孩子。

  “儿童院门前的喷水池还保留着,但是中间那尊喷水的男孩青铜雕塑不见了……”在2003年国际儿童院70年校庆时,李多力感受着学校的点滴变化。如今,虽然是在北京,黄健和妻子仍然过着俄罗斯式的生活:家门口摆放着俄文杂志,茶几上堆放着俄语唱片,就连家里的猫也有可爱的俄罗斯名字。每当俄罗斯乐曲响起,黄健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儿童院的生活。

  临别之际,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拉着中国记者玩起了俄罗斯的传统游戏,欢笑声、欢呼声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声在校园里回荡。(完)

  

追寻“红色”往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