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报析安倍"斗争型外交"转变:对华姿态悄然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7:07 新华网

  

日报析安倍"斗争型外交"转变:对华姿态悄然变化

  资料图片:小泉最中意的接班人安倍晋三

  9月的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在即,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很有可能当选新总裁。日本《朝日新闻》分三期刊登《安倍晋三研究:新政权的走向》专栏文章。本期专门介绍了安倍在历
来“斗争型外交”姿态上发生的变化。

  “与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等交换了意见”,这是中国的《人民日报》7月刊登的一篇文章的内容。文章记述的是安倍与访日的中国研究机构人员及日本外务省负责亚洲事务的官员会面并交换看法。会谈日程没向日本媒体公开,出席的媒体只有人民日报记者。

  会谈中安倍表示:“日中关系想切也切不断,希望不要破坏(双边关系)。”交换意见只有约30分钟,但其间安倍多次强调“日中关系非常重要”。日方出席的一人感言,安倍正在转向与中国融合,“可以感到安倍现在所持的是‘中国容忍论’了。而中方也这么认为”。

  因为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中、日韩的首脑外交中断。这是小泉政权最大的“负遗产”。安倍虽以对华强硬闻名,在朝鲜绑架人质等问题上也一贯采取“斗争型外交”,但他不得不意识到所继承的这个课题的重要性。

  7月下旬,一名与安倍接近的国会议员在电话中向安倍进言,“安倍政权的关键是能否早日实现日中首脑会谈”。这名议员刚在7月中旬访华,并与中国官员进行了会谈。据他说,“安倍没表示反对意见,当时好像是在认真考虑的样子。与以前相比是个巨大的变化”。

  政治问题不波及经济问题——这是安倍坚持的“政经分离”论调。在接到上面那个电话前的7月20日,安倍还针对日中关系状况表态,“不应利用经济关系方式来达成政治目的,不应扰乱经济领域。建立这样的原则至关重要。”现在可以看到安倍这种说法正在发生变化。

  本月3日的东京·北京论坛上,在中国驻日大使的注视下,安倍是这样说的,“必须努力驱动政治与经济两个车轮,将日中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准”。对安倍表现出在政治领域改善关系的愿望,中方也予以回应。18日,中国外交部就日中首脑会谈一事发表谈话说,“双方必须为创造(实现首脑会谈的)条件而共同努力”。据说北京的日中外交人士对此还表示有些出乎意料,因为“中方一直单方面要求日本转换姿态,现在却变为了‘双方努力’”。

  与安倍关系密切的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秀直也对此提供侧援,他强调,“经过双方努力,争取在11月APEC首脑会议上实现日中首脑会晤,符合日本国家利益”。26日,在自民党区域大会上,安倍提及中国时宣称:“为构建成熟的(日中)关系,我们也要付出努力。”

  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外务省内有官员认为,安倍如果当上首相后会更加现实地向左靠拢。但他个人根深蒂固的信念应该不会发生改变,中国也会以此为前提来面对日中关系吧”。(摘自8月30日《朝日新闻》,原题:在水面下探寻与中国的融合,龚常译)

  

日报析安倍"斗争型外交"转变:对华姿态悄然变化

  

日报析安倍"斗争型外交"转变:对华姿态悄然变化

  1954年出生于日本政治世家。曾祖父安倍宽为众院议员,外祖父岸信介是原日本首相,外叔祖父佐藤荣作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官至外相,后因病告退,离当选首相仅一步之遥。

  安倍晋三曾先后在森喜朗和小泉内阁中出任官房副长官等要职,并于2003年出任自民党干事长这一要职,成为了小泉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今年以来,安倍一直被外界视为最有希望成为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接班人。其政治作风十分强硬,经常叫嚣要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在安全议题和对华关系上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鹰派”。

  日首相热门人选安倍晋三被曝“拜鬼”韩国朝野强烈抨击

  安倍晋三:日中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日报析安倍"斗争型外交"转变:对华姿态悄然变化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宣布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

  新华网东京9月1日电(记者吴谷丰)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1日下午在广岛宣布,他将参加预定于本月下旬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

  安倍当天在广岛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竞选自民党总裁的施政纲领。在外交政策上,他表示,日本应加强日美同盟关系,致力于与中韩两国加强信赖关系,积极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 >>>点击详细

  

日报析安倍"斗争型外交"转变:对华姿态悄然变化

  >>>>>关注中日关系<<<<<

  来源: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