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欧洲探测器成功撞月 奏响探月高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6:05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据新华社电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3日在一小片闪光中成功撞击月球,以对月球的“温柔一击”结束了近3年的太空旅程,也奏响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前奏。

  击中月球表面后“以身殉职”

  欧洲航天局3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今天一大早,一小片闪光照亮了月球表面,‘智
能1号’击中月球‘卓越湖’区域。”

  “智能1号”在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22秒(北京时间3日13时42分22秒)撞上月球,那一刻它与月球表面的夹角仅有很小的1度。而“智能1号”探测器击中月球表面后,成为又一个在月球上“葬身”的人类探测器。

  “智能1号”此次撞月属于“发挥余热”。过去16个月中,“智能1号”使用高清晰度微型摄像机、红外线及X射线分光计等最新探测设备,从月球轨道拍摄并传回了月球表面的2万多张图像,清晰程度前所未有。X射线分光计和红外线帮助科学家第一次获得月球表面钙和镁等化学元素的含量数据,描绘出了月球元素和矿物分布的最详细地图。

  溅起了约十公里厚的“尘埃”

  欧航局说,“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速度仅为每秒2公里,而通常的自然天体撞击速度能达到每秒70公里。相比之下,“智能1号”此次撞击的动静要小得多,也“温柔”得多。专家说,这次撞击可能只会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个直径在5米至10米之间、深度为1米左右的坑,撞击“溅”起了约十公里厚的月球“尘埃”,撞出的大量物质将有助于科学家对撞击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数据可供科学家分析数年

  “智能1号”于2003年9月升空,除撞击月球为科学研究“发挥余热”外,它还对新型太阳能离子发动机进行了测试,并搜集了大量月球形态和月表矿物构成等数据。

  欧航局“智能1号”项目科学家伯纳德·富万认为,探测器所获取的数据是一笔“巨大财富”,可供科学家分析几个月甚至数年。

  意义

   研究月球起源

  

  “与以前的绕月、撞击月球探测相比,‘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最显著不同是造成月表深处土石迸射,使地面科学家得以更深入广泛地观测月表物质成分,以研究月球起源,分析月球开发的前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在评价欧洲航天局的这一“撞月”行动时表达了上述看法。

  研究这些问题有何用处?庞之浩指出,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探究它的起源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和发展演化。此外,专家希望有朝一日能合理利用月球矿物,在月球建立科研和航天基地。

  空间探测器的最终归宿

  

  浪迹天涯

  以美国“先驱者10号”探测器为例,1972年升空的这个“先驱者”率先穿越小行星带,成功到达木星附近并获取其图像。2003年已飞出太阳系的这个人造天体中断了与地球的联系,开始“漂泊”。

  粉身碎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射的几个美国“漫游者”系列探测器都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在撞击月球前它们发回了1万多张清晰的月球照片。与此次击中月球的“智能1号”不同的是,“撞月”是“漫游者”们接近并考察月球的主要方式,而“智能1号”撞击月球属于“发挥余热”。

  无限期驻守

  2004年1月先后以软着陆方式登上火星的美国“勇气”和“机遇”号火星车,空前广泛、细致地实地考察了火星。待其工作能力消耗殆尽后,两辆火星车将永远伫立在火星上度过余生。荣归故里

  1970年发射的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航天史上首次实现在月球上着陆、采集月岩样品并返回地球,这一成果当时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水深火热

  2003年9月,俄罗斯“进步M1-10”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后,作为探测卫星对地球上出现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拍摄,并将影像数据传回地面控制中心。在如此工作约一个月后,该飞船坠入地球稠密大气,在摩擦燃烧中大部分化为灰烬,其残片落入太平洋指定水域。

  各种探测器将以上述何种方式走完最后一段旅程,通常由专家根据它们的探测使命、所携设备和遥控技术水平等来决定。

  奔月之行“舍近求远”的秘密

  “智能1号”于2003年9月发射升空,2004年11月进入月球重力场,并开始以螺旋式运动接近月球椭圆形极地轨道。2005年1月,“智能1号”才进入工作轨道。与之相比,美国“阿波罗”飞船从发射到抵达月球轨道只用了3天时间。

  “智能1号”的奔月飞行之所以如此缓慢和间接,是因为科学家首先让它进入地球同步轨道,随后点燃离子推进器,逐步扩大其环绕地球飞行的椭圆形轨道直至其被月球重力所“捕获”,以验证新型太阳能离子发动机的性能,解决日后星际旅行的动力问题。

  “智能1号”在太空中遨游近3年只消耗了50升燃料,创造了太空探险的奇迹,为人类未来星际旅行展现了新的前景。

  “智能1号”的英文名叫“SART-1”,是“用于先进技术研究的小型任务1号”的缩写。

  造价约1.1亿欧元

  起飞时重367公斤

  体积约1立方米

  太阳能电池板伸展开后长约14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