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智能1号”撞月献身(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9:5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智能1号”撞月献身(图)

  “智能1号”撞击的是朝向地球、亮度不 高、研究价值较高的月表指定区域。

  

“智能1号”撞月献身(图)

  “智能1号”执行了自己的最后一项任务———向月球撞去。

  北京时间9月3日13时42分22秒,欧洲航天局2003年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智能一号(SMART-1)”在圆满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执行了它的最后一项任务——撞击月球,以研究月球表面物质。

  撞击像是“打水漂”

  欧洲航天局3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今天一大早,一小片闪光照亮了月球表面,‘智能1号’击中月球‘卓越湖’区域。”

  在德国达姆施塔特任务控制中心的科学家戴特里夫•科斯切尼描述了当时那扣人心弦的几秒钟:“突然我们失去了探测器的信号,我们能知道的是撞击的确发生了。”欧航局航天器运行主管奥克塔维奥•卡米诺忍不住拍手称快:“到了,就是卓越湖。我们成功了。”

  撞击发生数分钟后,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了撞击发生时的实况图。这张图片是由位于夏威夷的口径3.6米的望远镜拍下的,图中由撞击溅出的火花十分明亮。

  欧航局发言人魏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智能1号”撞击月球后“撞”出了大量物质,将有助于科学家对撞击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智能1号”撞上月球那一刻,它与月球表面的夹角仅有很小的1度。一些专家因此风趣地将本次“撞月”形容为在月球上“打水漂”。

  欧航局说,此次“撞月”的时间和地点都是精心选择的,从南非到加那利群岛、南美、美国本土、夏威夷等地的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学爱好者都有机会观测到这一激动人心的撞击过程。

  “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速度仅为每秒2公里,而通常的自然天体撞击速度能达到每秒70公里。相比之下,“智能1号”此次撞击的动静要小得多,也“温柔”得多。

  专家说,这次撞击可能只会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个直径在5米至10米之间、深度为1米左右的坑,仅相当于一个2公斤重的陨石撞出的“伤痕”,不会损伤月球表面。

  探测器创造了奇迹

  “智能1号”是欧洲航天局的第一枚月球探测器,也是其低成本项目之一。它重约370公斤,长宽高均约1米多,呈立方体,太阳能帆板展开为14米,提供的电力为1.9千瓦,其有效载荷量虽然仅为19公斤,但却包括用于完成10多项技术试验和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探测器全部造价约为1.08亿美元,而整个项目的花费只有1.4亿美元。

  2003年9月27日,“智能1号”在由欧洲航天局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送入太空。经过14个月的飞行,它在2004年11月15日抵达月球上空的近月轨道。经过精确的位置调整和运作后,“智能1号”进入到距离月球表面470公里到2900公里的最终轨道,并在这一轨道上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不断传回月球表面的高清图片以及采集有关月球的化学成分等重要信息。

  月球与地球的直线距离约有38万公里。但“智能1号”却花费了14个月时间,行程上亿公里,它之所以“舍近求远”,主要是为了验证其搭载的新型太阳能离子发动机的性能。

  与传统的航天器化学燃料发动机不同,新型发动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能电离性惰性气体原子,产生高速的离子流作为推动力。它利用燃料的效率比普通化学燃料发动机高10倍,因此“智能1号”在太空中遨游近3年只消耗了50升燃料,创造了太空探险的奇迹,也为未来的星际之旅展现了新的前景。(康娟)

  ■撞月意义

  土石迸射撞开了“探月窗”

  据新华社电(记者栾海)“与以前的绕月、撞击月球探测相比,‘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最显著不同是造成月表深处土石迸射,使地面科学家得以更深入广泛地观测月表物质成分,以研究月球起源,分析月球开发的前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在评价欧洲航天局的这一“撞月”行动时表达了上述看法。

  帮助探究月球起源

  庞之浩说,上世纪中后期苏联、美国让探测器以经过、硬着陆、成为绕月卫星、软着陆采样并返回等方式对月球进行了数十次探测。1999年,美国“月球勘探者”探测器还撞击月球的一个陨石坑以寻找水。

  而“智能1号”这次“撞月”的特点在于它以相对于月面很小的角度撞击月表,使撞击坑中深度1米以内的各种物质被抛向空中,供地面观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欧洲航天局在其地面观测点处于夜晚时,让“智能1号”撞击朝向地球、亮度不高、研究价值较高的月表指定区域。而地面专家的重点研究对象是撞击抛射物中铁、铝等元素。估算这些元素的含量和比例,有助于推测月球是否和地球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形成,或者月球是某天体撞击地球后形成的兼有双方迸射物的融合体,抑或月球曾是“流浪儿”后被地球“收养”。

  为开发月球作准备

  研究这些问题有何用处?庞之浩指出,深入了解月表物质构成及其发展演化史,能为人类今后合理利用月球矿物,在月球建立科研和航天基地做准备。“智能1号”为在这方面解读月球用力撞开了一扇“窗”。

  除“发挥余热”的撞击外,“智能1号”自2003年升空后还拍摄了迄今最详细的月球地理图,分析了月表的化学成分,探测了月球北极可能有水的区域。不仅如此,“智能1号”还完成了空间激光通信试验,检验了其携带的太阳能离子发动机。

  ■前景展望

  新一轮探月高潮开启

  据新华社电从100多年前法国小说家凡尔纳发表科幻名作《从地球到月球》开始,人类就一直在构想如何实现对月球的实地探测。然而被人类赋予了许多情思的月球,实际上已经濒临“死亡”。从科学角度来分析,月球表面的环境非常严酷,完全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美好。尽管如此,近半个世纪以来月球仍然不断听到来自地球的探测器的“叩门声”,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人类探测器频频造访月球,一方面是想了解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星球,另一方面也肩负着为人类未来在月球长期生活勘测环境的使命。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环形山是目前已知月球上最可能蕴藏冰的地区。美国宇航局专家曾指出,如证实月球南极存在冰冻水,这些冰冻水就可供未来建设半永久性的有人月球基地。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介绍,2007年中国将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器,测绘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探测10余种有用元素在整个月球的分布;日本也计划在2007年发射绕月探测器;携有欧美仪器的印度月球探测器也有望在2008年升空;美国要在2009年设法两次撞击月球南极以找水,并计划在2018年前让宇航员重返月球……探索月球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升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