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焦点论题:日媒鼓吹日美轴心对抗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9:44 金羊网-新快报

  彰显小人之心,声称“新老强国必有交锋”

  中国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引来了世界的关注,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观察家都是抱“如何与中国合作”的态度来展开学术上的研讨。但是,其中却仍然存在不和谐音。近日,日本某主流媒体刊登署名文章,置中国“和平发展”的国策与现实于不顾,公然鼓吹中国威胁论、煽动敌视与对抗。以下节选出该文的部分内容,意在揭露日本个别媒体的小人
之心。

  原文提要:尽管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尚难断言,但日本下届政权必须清楚,在今后数十年内中国将与近邻国家持续发生摩擦。这就要求日本必须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与周边的民主国家建立宽泛的合作网络关系。同时,还应对中国采取介入政策,以阻止中国对外实施军事扩张。

  新老强国必有交锋?

  就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而言,只要美国不从这个座位上跌落下来,那么本世纪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中国崛起。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高速增长轨道的中国,很快就从发展中国家迈入了屈指可数的世界经济大国行列。甚至已有预测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它不仅在努力吸收人才、资本等多种资源,而且已开始大量出口工业制品,并在世界各地寻求市场、原料和投资机会。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中国开始扩大军事支出。可以说,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军备的现代化。如今的中国,想以世界为舞台,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和更大的影响力,希望外界给予与其地位相应的尊重。回顾历史,新崛起的国家与原有的实力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新崛起的国家随着其国力的增强,必然要求扩大本国的权益,要对自身周边的环境施加影响,进而谋求新的市场、新的出口渠道、新的资源来源。

  随着国力的增强,新崛起的国家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世界性问题时,就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于是,就会对以往处于弱国时代时签署的边界协议、以往确定的势力范围以及原有国际地位感到不满,并寻机提出异议。

  新崛起国家的这种野心,必然导致与业已坐在主角位置上的大国之间的矛盾。这种敌意心理必将促进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国家向对手采取某种挑衅性的行为,乃至增强对其发动进攻的倾向。

  暗将中国比作一战前德国

  当然,实力迅速增强的新崛起国与原有的实力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模式,从理论上说也并非不可能。然而,过去几个世纪的世界历史业已表明,这是非常困难的。构筑“特殊关系”基础不妨回顾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与德国双边关系破裂的历史。当时,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双方的社会纽带也很牢固,而且英国为满足德国的要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最终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英国未能改变双边关系破裂的结局。

  相比之下,英国与同样是新崛起的国家———美国之间却建立了合作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德美两国的性质不同。德国当时是反自由主义的专制国家,而美英两国则是走现代民主之路的国家。这个事例说明,新崛起的国家与原有大国之间,只有在基于共同的民主价值观以及国内的政治制度相近的情况下,才可能携起手来。

  总而言之,未来的中国有可能在保持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要价也越来越高。

  

焦点论题:日媒鼓吹日美轴心对抗中国

  上图:日本近年来与美国的军事合作相当密切,积极在美国的“打手政策”中扮演远东代言人的角色。图为美国一艘巡洋舰从日本的佐世保基地开出。

  提出三招防备中国

  文章作者还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三条日本政府对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介入政策;普通国家;势力均衡。

  第一,从经济和外交两方面介入中国的政策,虽然迄今为止并未取得喜人的成果,但仍不失为一项健全之策。作为发达国家,不仅是战略角度考虑,而且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应该为阻止现体制下的中国扩军而采取介入政策。

  第二,日本应继续努力,使自己尽早成为“普通国家”。这里所说的“普通国家”是指进一步提高国防能力和情报收集能力,从而使日本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变成真正对等的、有效的伙伴关系,以便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发挥与其国力和权益相应的作用。

  第三,日本应从长远角度出发,与美国以及亚洲的各民主国家携起手来。用布什政权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保卫自由而维护势力均衡”。目前需要在美、日、韩、澳、印等国之间建立多重的、旨在维护势力均衡的、松散的合作网络体制。以日美两国坚固的同盟关系为基础,建立一个以日美同盟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体制并非不可能。

  (《日本经济新闻》)

  (子琦/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