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梦想:19个无名小卒制造911事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3:04 东方网 | |||||||||
2001年9月11日,在4架飞机呼啸着撞向世贸双子楼、五角大楼或是田野的一刻,全世界陷入黑暗梦魇。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另一方把平民当作人质。这五年,我们被震惊了:城市的残骸,飞机的残骸,心灵的残骸 19个无名小卒要想改写历史并不容易,但2001年9月11日,他们做到了。在4架飞机呼啸着撞向世贸双子楼、五角大楼或是田野的一刻,劫机者不只埋葬了3000条无辜生命,摧毁
如同柏林墙的倒塌宣告着冷战结束一样,美国经济巨塔的轰然崩析,也翻开了国际格局的全新一页。“9·11”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天。它预示着全球反恐时代的到来,它令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陷入战争,它打开了恐怖主义思想的潘多拉魔盒,它把中东推向无尽的战乱深渊,而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它还将继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5年之后,回首美国发起的两次战争给世界带来的震惊、流血、丑闻和契机,人们仍然没有找到对仇恨、杀戮的解答。恐怖分子将复仇的火种带入美国,后者则进一步将它散播到全球各地。眼看各国狼烟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反恐会否将人类拽入无尽的“文明冲突”? 失败的赌博 任何有关“反恐战争正在赢得胜利”的论断都是赤裸裸的谎言。如果说率领“反恐统一战线”对阿富汗发动的攻势曾让美国风光一时,那么2003年春的伊拉克战争则是彻底的失败。当北约盟友意识到,所谓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藏匿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虚妄的猜测,许多人选择愤怒地离开,而美国不得不开始在这四分五裂的国度孤军作战。 缺乏开战的证据,令美国受到穆斯林国家对其诚信的质疑,也挑起联合国对其藐视国际秩序的指责。此时,布什和他忠实的英国盟友布莱尔又犯了致命错误———他们没有承认事实,而是改口称,“倒萨”运动的目的是宣扬民主,推翻独裁。 为什么偏偏是伊拉克?事实上,它可能是中东最远离恐怖组织的国家,在阿拉伯世界备受孤立的萨达姆政权,决不会允许本国伊斯兰极端势力有任何抬头。美国发动的闪电战仿佛是在自掘坟墓,强行把驻伊美军和这块是非之地捆绑在一起,呼啸着推向内战边缘。当然,美国在伊拉克推动了全民选举,扶助了全新的民选政府,但这些努力在伊斯兰国家看来,无非是不负责任地在伊拉克乱搞民主试验。再者,一个神志清楚的国家怎能随便侵入另一国,然后告诉他们必须按照战胜者的意志来改变政权模式? 阿布格莱布、关塔那摩等监狱浮现出的大量虐囚案件,令美国在伊斯兰招致更强烈的反感。血腥的画面令穆斯林百姓接受了“基地”组织长期以来灌输的思想:美国来者不善。在这场意志与理念的对决中,美国人失掉了道德高地。 黑与白 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刮起的军事旋风,并没有成功铲除“基地”组织的密集系统。相反,被碾碎的恐怖细胞犹如化着毒脓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落到世界各地,并继续扎根发芽。无论在埃及、巴基斯坦等传统伊斯兰国家,还是在法国、德国等包容的西欧社会,他们都找到肥沃的土壤。 2005年7月,伦敦发生的地铁爆炸案宣告“基地”开始全面策反。4个毫不起眼、生于英国的穆斯林后裔,竟甘愿为“圣战”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事先留下的录音带里,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约克郡口音说,“我们的人民”正在和“你们的人民”开战。时隔一年,同样的一群年轻人险些在希思罗机场再酿血案,幸好伦敦警方发现并铲除了筹备中的劫机计划。 在美国的北部邻国加拿大,警方也在今年6月宣布破获一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恐怖主义之所以在全球蔓延得如此迅速,是因为敌对双方都迫不及待地扩张阵营———“基地”将巴勒斯坦、克什米尔、巴尔干半岛等所有地区冲突都归为“圣战”范畴,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煽动反美情绪;另一边,美国则将任何敌人或潜在威胁标记为“恐怖势力”,企图在全世界建立新的反恐同盟。 1950年代初的“麦卡锡主义”似乎开始重演。美国的新保守派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敌人归为“伊斯兰法西斯主义”,就像当年麦卡锡议员在社会各个角落整肃“共产主义”一样可笑。美国人眼中的世界从此只剩黑与白———不做盟友,就是敌人。 “我们正处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初级阶段。”美国前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金里奇在今年7月宣称。他和很多美国人一样,认为所有的恐怖事件,包括黎巴嫩发生的战争,都是“文明冲突”的结果。但事实上,这只是美国给自己寻求的虚弱安慰。在布什掀起的反恐风暴中,没有哪对矛盾可以用单一的方式解释。站得更远些看,哈马斯只不过是巴勒斯坦人心中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而伊朗———那个被布什咬牙切齿批为“邪恶轴心”的国家———不过是在狂大自信中崛起的新兴力量,其神权统治和“基地”的理念相去甚远。 “9·11”并不是恐怖主义的开始,而是一个分水岭。在20世纪下半叶的大背景下,恐怖主义在爱尔兰、巴斯克省、巴勒斯坦等地的活动,仅仅是历史上偶尔传出的噪音。但在“9·11”之后,恐怖活动的爆发却有泛滥趋势。当恐怖分子看到两座高楼在蔚蓝的天空下土崩瓦解,他们的破坏欲也被推向至高点。 纪念与遗忘 5年后,伤痛尤在,但人们正在逐渐学会忘却。近日的一份调查称,只有22%的美国人仍对恐怖袭击“深感担忧”,而四分之三的国民认为他们已经恢复2001年前的正常生活。 历史学家开始筹划将“9·11”事件编入中学课本。对他们来说,5年已经是评判一桩历史事件所需的基本时间,虽然人们目前对恐怖袭击的说法仍然莫衷一是,分歧巨大,但“是时候告诉孩子们事实真相了”。 美国作家詹姆斯·罗文认为,把“9·11”搬进历史教科书很有难度,因为其中不仅要客观陈述事实,更要向学生解释原因。“比如,为什么恐怖分子要袭击美国,为什么不是瑞典?”美国哈特福德的中学监管员汤姆·摩尔则表示,“实际上,我们已开始把它当作意义重大的悲剧来对待。” “9·11”即将被送上历史的殿堂,和突袭珍珠港、刺杀肯尼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难等重大事件一起陈列。很少有人再说“如果‘9·11’没有发生”的话,人们纪念它,这样才能更好地遗忘。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 俞懿晗 张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