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日同盟成隐蔽有效的方式 美明防中国暗防日本(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02 国际在线

  不同的国家定位,不同的对华、对日策略

  如果说罗马帝国的霸权是建立在军事占领的基础上,英帝国的霸权是以殖民地的根基,那么,美国霸权显然是国际制度构建而成。二战结束后,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威望,美国主导建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北约,统领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作为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美国当然
也是规则的最大受益者。

  在美国看来,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是一个“革命者”,希望掀起世界革命,打破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对此,在冷战期间,美国曾借助日本遏制和围堵中国,以减少中国“革命者”的冲击力。冷战结束后的15年,是中美关系的磨合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美国同样受益。但唯一让美国担忧的依然是,“中国是不是一个维护国际现状的国家?”(哈佛大学教授江忆恩语)。无论“接触政策”,还是“遏制战略”,都可以透视美国的这种忧虑。去年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将中国视为“利益攸关方”,实际上是基本确立了引导中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战略,而非先前以“围堵”、“遏制”为主拒中国于千里之外。在美国看来,现在的中国越加入现行国际秩序,越按国际规则办事,美国就越能得利。在这种情况完全出现之前,美国对中国不可能掉以轻心,公开强调防范中国自然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

  对待日本则不一样。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调整对美战略以来,在全球事务上一直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加入并履行几乎所有美国制定的国际规则。美国对中国的担忧是,中国是否有改变国际秩序现状的意图,而对日本的担忧则是,日本是否有改变国际秩序的能力。早在1946年出版的《菊与刀》一书,就揭示了日本民族双重性、矛盾性的民族性格。日本喜好追随强者,却从来没有放弃成为强者。只要比日本强,就能让日本唯命是从。而一旦日本实力增强,就有可能与人争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猛,看似有超过美国之势,便与美国大打贸易战,美国一度借重中国,使东亚处于均衡状态。美国人懂得,让日本永远比自己弱的手段莫过于“废其武功”。

  今年5月,美日宣布已经就驻日美军整编最终报告达成协议,意味着日本最终彻底被并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但是,美日同盟关系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同盟。美日同盟的实质是日本把防御权和军事指挥权几乎都交给了美国,换来美国保护日本的承诺。由于缺少对国防力量的独立控制,日本实际上把外交战略的部分决策权也让给了美国。防御权和外交权的丧失,既保证了日本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听命于美国,也同样制约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因此,这种不对等的同盟关系,为日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正因为此,曾有美国一位重要智囊对笔者说,美国对日政策在今年已取得最终胜利。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美国的“保护”和“控制”,日本至少将在三个方面令美国担忧:第一,缺少了美国的核保护伞,当日本面对急于发展核武器的朝鲜时,将很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核力量针锋相对;第二,日本自身强大的工业实力会为日本生产更多的武器装备;第三,日本在对国际市场、资源、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利益的获取中,难保不以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与美国发生冲突。通过和日本的结盟让日本听命于美国,是美国防范日本相当隐蔽却行之有效的方式。既如此,美国又何必高声喧喊防范日本呢?

  美国对中日不同态度的启示

  透过美国对华、对日战略的表面现象来看实质,将给我们以许多启示:

  首先,就日本的历史问题,我们不必对美国期望过高。现在看来,小泉几年来连续参拜靖国神社的负面影响将长期存在。中国舆论曾认为日本首相对战犯的顶礼膜拜,是想把那段肮脏的战争史合法化,同样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其实,美国是一个重现实更甚于历史的国家,日本的参拜并没有丝毫损害美国对日本的控制,美国不会也没有必要为了照顾“东亚人民的感情”,而调整自己与日本“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

  其次,不必夸大“中国威胁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多少年来领先于世界,东方大国中国的复兴自然会引起他们的警觉,相应的抱怨、担忧乃至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下的迁怒都是可以想像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中国威胁论”,对于美国来说,任何发展迅猛的国家都会有此“礼遇”,“日本威胁论”至今未绝,“印度威胁论”也在兴起,甚至一些拉美国家也因此而受到“特殊关注”。对此,中国国民需要树立大国心态,不要总想着美国处处与中国为敌。

  第三,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有利用中日矛盾制衡中日的一手。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主导着东亚安全格局,利用中日历史上的矛盾,制衡中日两国,以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将会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王文 赵子石 作者分别是本报编辑、美国内华达大学学者。)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环球时报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