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911五"周年反思反恐战 美国政策面临拷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7:39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5年前的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数架美国民航客机,袭击纽约世贸中心以及五角大楼,这一系列袭击造成近3000人丧生。之后5年中,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内外政策均围绕“反恐”议题展开。

  然而,5年来,美国反恐战争效果如何?世界是否因此变得更安全?美国的这些政策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拷问。

  反恐战争深陷泥潭

  “9·11”发生不到1个月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2003年3月,美国以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基地”组织相勾结为借口入侵伊拉克,两个月内便结束主要战事。

  与这些“成就”形成对比的是,5年中,美国政府眼中“9·11”事件的幕后总策划、“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依然在逃;而美国国内不断披露的报道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与“基地”组织有联系。

  但5年来,美国的两场战争却给自己和当事国带来惨痛损失。

  根据伊拉克方面提供的数据,仅仅在首都巴格达,过去两个月内因暴力袭击死亡的伊拉克人就有3200多人,超过“9·11”事件遇难者数目。而美军自入侵伊拉克以来的士兵丧生人数已有2600多人,慢慢接近“9·11”遇难者人数。

  在阿富汗战场,美国政府支持的卡尔扎伊政权始终无力约束地方军阀势力,难以控制政府内部腐败现象,导致卡尔扎伊在阿富汗民众中的支持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塔利班分子在阿南部的袭击活动近期再趋频繁,联军伤亡数字不断增加。

  孤立政策自我孤立

  “要么你们站在我们一边,要么就站在恐怖分子一边。”美国总统布什在“9·11”事件后不久便向世人传递着意欲孤立“恐怖分子”的信息。

  《泰晤士报》资深编辑杰勒德·贝克认为,“9·11”初期,美国在世界的同情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但此后便在反恐问题上走了一条“可怕的弯路”,包括关塔那摩监狱问题、宣称所谓“邪恶轴心”、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先发制人”战争、阿布格里卜虐囚丑闻,以及如今巴格达街头的严重暴力局势。这场所谓“反恐战争”不断受到合法性、人权等方面的质疑。

  在中东,美国试图与阿拉伯国家弥合分歧,但这种努力因美国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而收效甚微,近期爆发的黎以冲突则加深了阿拉伯国家民众对美国的戒心。

  贝克认为,世界当初因“9·11”对美国产生的同情已经转化成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愤怒,美国也“从一个极大罪恶的受害者转变成了全球痛苦的主要制造者”。

  5年来,“9·11”远远没有让西方国家在面临共同威胁时走到一起,而是让它们之间产生更多分歧。许多西方国家甚至希望美国人对自己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做法进行反思。

  “‘9·11’事件5年来,美国的外交政策没有成功地孤立恐怖分子,反而孤立了美国自身。”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中东问题专家詹姆斯·多宾斯说。

  方向错误渐失人心

  也许有人会说,布什的反恐政策使美国在过去5年中没有受到过重大恐怖袭击。但在英国、西班牙、约旦、印度相继发生的恐怖袭击却在不断告诉人们:恐怖主义远没有得到解决。

  分析人士认为,布什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恐怖头目本·拉丹已经不是恐怖袭击的具体策划者,却成为了恐怖袭击的主要灵感。因此,不管本·拉丹存不存在,“基地”威胁都不会在未来几年中消退。同时,作为美国“反恐”主战场的伊拉克,却成为了恐怖主义的输出源和训练基地。

  美联社援引“9·11”调查委员会官员托马斯·基恩的话说,尽管美国已经投入数千亿美元改善安全状况,但美国发生大型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且只是时间问题。

  《泰晤士报》报道说,“9·11”事件发生后的最初阶段,超过80%受访美国民众认为,他们的国家正在走向正轨;当美国政府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支持上述观点的民众分别超过70%以及60%。

  然而,5年后的今天,不仅仅是欧盟这一美国传统盟友,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越来越质疑美国所走的这条道路。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超过60%的受访美国民众认为美国走错了方向;此外,多数人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而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在让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与此相对应的是,布什的民众支持率从“9·11”事件之后的90%左右跌到40%左右的低位,而副总统迪克·切尼以及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更是只有20%左右支持率。

  “在那里(伊拉克)发生的一切,正在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或许我们应该寻求以另一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恐怖主义)。”俄亥俄卫斯理安大学教授肖恩·凯日前对法新社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