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9•11伤痛仍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9:5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9•11伤痛仍在(图)

  2001年9月11日,消防员从倒塌后的纽约世贸大厦废墟旁经过。

  

9•11伤痛仍在(图)

  斯皮尔(左)和古达格诺里

  

9•11伤痛仍在(图)

  贝克维斯

  

9•11伤痛仍在(图)

  伯林盖姆

  

9•11伤痛仍在(图)

  美国广播公司也承认,耗资4000万美元拍摄的《通往9·11之路》包括“虚构情节”。这部电视片被指责为“右翼党派的政治宣传”。图为电视片剧照。5年前的9月11日,美国本土经历了200多年来最血腥的洗礼。自南北战争以来,这块北美大陆还从未有过如此惨重的伤亡———近3000人遇难,6000人受伤。在一幅幅令人窒息的画面前,美国人彻底挥别过去那个熟悉的世界。

  从布什的“反恐”战争开始,“9•11”在美国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其中一些是情理之中的转变,譬如美国对本土安全的重视,但更多飞奔而来的事实却令人们猝不及防。谁会想到这个曾经紧密团结、万众一心的国家,会在5年后陷入前所未有的两党纷争?谁又会想到,虽然布什发誓让恐怖分子“很快听到美国的回复”,但拉登至今逍遥法外,美军却羁绊在伊拉克的雷地?

  忘却黑色记忆

  近日的一份调查称,只有22%的美国人仍对恐怖袭击“深感担忧”,而四分之三的国民认为他们已经恢复2001年前的正常生活。但对于那些在“9•11”中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情况则并非如此。

  5年前的“9•11”事件不仅震撼了世界,也在那些痛失父(母)亲的孩子心中划上了一道深深的伤口。那一天既变成有些家庭新生活的起点,也变成有些孩子心中永远的痛。每逢“9•11”纪念来临,这些孩子面临的不只是伤痛,更多的是对心灵和勇气的考验。

  生日悲剧

  2001年9月11日是劳伦•埃贝林10岁生日。她坚持要等上班的父亲回来一起庆祝生日,但是劳伦再也没有盼回父亲。那一天,父亲迪安•埃贝林在世界贸易中心遇难。而埃贝林只是在“9•11”失去父(母)亲的3051名儿童中的一员。

  今年9月11日,劳伦计划和少数几个朋友一起度过自己的15岁生日。虽然不能算是生日派对,但会有一些蛋糕和蜡烛。

  甚至直到今天,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5年前的9月11日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劳伦却很清楚地知道父亲遇难前的经历。当第二架飞机冲向大楼时,父亲正在电梯里试图逃出世贸中心南楼。

  父亲当时勇敢地扳开电梯门8英寸(约合20.32厘米)长的缝隙,帮助2名女同事成功脱离险境,并向救援机构报告事故发生位置。不久后,电梯从大楼15层高处急坠至地面。

  劳伦始终认为父亲还活着,并将寻人启事贴在一个家庭服务中心外的栏杆上,希望救援人员能给予帮助。但那时,距离整栋大楼倒塌已经有很长时间。

  劳伦一家深陷痛苦中无法自拔,她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未来和希望。母亲埃米用了5年时间才让自己明白,让丈夫获救的梦有多么不现实。埃米买了一本名为《后果》的摄影集,它清晰地展现了零地带发生的巨大灾难,但她没有把这本书给女儿看。

  走出阴霾

  实际上,不是所有家庭在痛失一员后都会一直生活在“9•11”的阴影中,失去母亲的萨莎•特索伊-利姬和父亲维亚切斯拉夫•利姬就已收起悲伤开始新的生活。

  2001年,萨莎4岁。那年的9月11日是她母亲在世界贸易中心上班的第一天。萨莎的母亲来自哈萨克斯坦,当时已拿到美国绿卡,她被故乡的亲朋好友们认为是最幸运的女人。当灾难发生时,这家人来到美国仅仅3周。

  “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维亚切斯拉夫回忆道,“我们来到美国是为了有所收获,我们不能空手而归。”

  萨莎虽然懂俄语,但如今已是个只说英语的地道美国女孩。“她的母亲一定很为她骄傲。萨莎就像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维亚切斯拉夫说,“她从来不问关于她母亲遇难的事,但有时她会哭。我们永远不知道是什么碰到了她的伤口。”

  维亚切斯拉夫的一个大学朋友成为了萨莎的“新”母亲,并负责照顾萨莎,而且一切进展顺利。维亚切斯拉夫说:“我觉得萨莎很喜欢她。”(新华社温雪姣)

  反恐战争深陷泥潭

  “9•11”之后5年中,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内外政策均围绕“反恐”议题展开。然而,5年来,美国反恐战争效果如何?世界是否因此变得更安全?美国的这些政策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拷问。

  “9•11”发生不到1个月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2003年3月,美国以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基地”组织相勾结为借口入侵伊拉克,两个月内便结束主要战事。

  与这些“成就”形成对比的是,5年中,美国政府眼中“9•11”事件的幕后总策划、“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登依然在逃;而美国国内不断披露的报道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与“基地”组织有联系。

  但5年来,美国的两场战争却给自己和当事国带来惨痛损失。根据伊拉克方面提供的数据,仅仅在首都巴格达,过去两个月内因暴力袭击死亡的伊拉克人就有3200多人,超过“9•11”事件遇难者数目。而美军自入侵伊拉克以来的士兵丧生人数已有2600多人,慢慢接近“9•11”遇难者人数。

  伊战爆发特别是“虐囚门”事件被曝光后,中东地区原有的反美情绪更加高涨。伊拉克既是各种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聚集地,也成为国际恐怖势力宣传、募集资金和招募人员的“温床”。可以说,伊战的实际后果是宗教极端势力与伊拉克“基地”组织联手,借助伊拉克战争在中东地区大举扩张实力,并利用伊拉克的混乱局面发起一轮轮袭击。他们在这里获得“实战经验”,因此伊拉克已经成为他们“汲取养分”的“天然土壤”。

  而在阿富汗战场,美国政府支持的卡尔扎伊政权始终无力约束地方军阀势力,难以控制政府内部腐败现象,导致卡尔扎伊在阿富汗民众中的支持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塔利班分子在阿南部的袭击活动近期再趋频繁,联军伤亡数字不断增加。

  ■资料

  后“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2年

  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针对外国人的系列爆炸事件,造成202人死亡,至少330人受伤。

  2003年

  8月29日,伊拉克南部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纳杰夫阿里清真寺发生汽车炸弹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伊拉克伊斯兰教什叶派宗教领袖哈基姆在爆炸中遇难。

  2004年

  3月2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南部城市卡尔巴拉的两座什叶派穆斯林清真寺发生系列爆炸事件,造成271人死亡。

  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3列旅客列车连环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98人死亡,约1800人受伤。

  9月1日,一伙恐怖分子占领俄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学校,造成300多人死亡,其中近一半是儿童。

  2005年

  7月7日和21日,英国首都伦敦地铁和公交汽车相继发生多起爆炸,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2006年

  7月11日,印度西部城市孟买郊区发生7起连环爆炸事件,至少造成174人死亡。(新华)

  纪念引发两党纷争

  作为纪念“9•11”活动之一,美国广播公司定于10日和11日分别播放《通往9•11之路》的上下两集,总长5小时。片中暗示,因受到莱温斯基一案困扰,克林顿无暇顾及本•拉登的威胁。克林顿因此怒斥电视“抹黑”。

  英国《泰晤士报》9日报道,克林顿执政期间的政府高官也纷纷要求美国广播公司大幅修改或取消播放《通往9•11之路》,其中包括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和前国家安全顾问桑迪•伯杰。

  他们指责这部电视片破坏前政权声誉,描写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比如片中说,尽管中央情报局探员已将本•拉登锁定,伯杰在1998年拒绝授权采取行动。

  对于克林顿阵营的指责,美国广播公司8日晚表示理解,准备更改关于伯杰的情节,也承认这部耗资4000万美元的电视片包括“虚构情节”,但同时为这部电视片辩护,认为批评意见“不够成熟和不负责任”。

  克林顿基金会负责人称,这部电视片是“右翼党派的政治宣传”,指出它的主要顾问是共和党人、前新泽西州长托马斯•基恩。此人也是“9•11”调查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说,他们向美国广播公司递交一份请愿书,上有将近20万个签名,要求该公司放弃这部“体现右翼党派立场、的确失实”的电视片。

  《泰晤士报》说,克林顿及其前任“人马”此次的强烈反应体现出,“9•11”事件在5年之后依然对美国政治局面产生巨大影响,对于谁更应为没有阻止恐怖势力而负责,克林顿和布什政府至今还没停止争论。(新华社王薇)

  “我和他能谈论一切事情……我们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有一些事情,我不可能对其他任何人说。”———多娜•斯皮尔

  多娜•斯皮尔今年41岁,“9•11”发生时,她奇迹般的从世贸南塔78层逃生,37岁的多米尼克•古达格诺里将她送上救护车。几星期后,他们重逢,成为好友。“我们好像多年前已经认识了对方。”斯皮尔说。

  “5年是漫长的时间,但另一方面,“9•11”对于我们一家来说,就像是昨天。”———黛布拉•伯林盖姆

  5年前的今天,黛布拉•伯林盖姆失去了她的弟弟查尔斯•伯林盖姆。查尔斯是“9•11”当天撞进五角大楼的航班上的领航员。

  “9•11后,我的生活被改变。我早就退休了,我是个老头,但我的生活因此完全改变。”———鲍勃•贝克维斯

  “9•11”发生的时候,69岁的贝克维斯已经退休7年了。世贸双子塔倒塌3天后,他抓起自己的旧头盔和消防员的行头,来到了零地带。

  后来总统布什来了。贝克维斯帮助总统站上了消防车,然后转身准备跳下去。这时,布什开腔了:“你要去哪?就站在这里好了。”随后,布什发表了他的反恐宣言。贝克维斯也在那一刻成了布什最坚定的支持者。从那以后,贝克维斯不再是一个整天忙着钓鱼和含饴弄孙的退休老头,他开始成为一名纽约消防员基金会的基金募集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