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基地”老二威胁发动袭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3:46 京华时报

  

“基地”老二威胁发动袭击

  “9·11”之后,美国发动了持续至今的反恐战争———战争究竟给世界带来了和平,还是制造了新的恐慌?图/傅红革新华社发

  “基地”组织在“9·11”事件5周年前夜接连发布两段长录像,其中一段录像显示
“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好像在策划“9·11”袭击。另一段录像中,“基地”组织二号人物艾曼·扎瓦希里呼吁继续抵抗美国,同时还威胁发动新恐怖袭击。

  威胁更多袭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日报道说,扎瓦希里的讲话录像10日晚出现在武装人员常用的一家网站上。“你们的领导人向你们隐瞒灾难的真实规模。新事件正在孕育发生,”扎瓦希里在录像中对美国人说,“你们给了我们所有合法性以及所有机会继续同你们战斗。”

  CNN转播的录像片断中,扎瓦希里身着白袍,背后是书架。CNN说,整个录像长1小时16分钟,有英文字幕,比扎瓦希里先前公布的录像制作精良。

  录像中,扎瓦希里谈到了新近发生的黎以冲突,也谈到了黎巴嫩真主党抓走两名以色列士兵。CNN认为,这显示录像系新近录制。

  自称正在取胜

  扎瓦希里说,阿富汗当前局势对塔利班来说“非常有利”,而“基地”的战士正在亚洲和中东取得胜利。他呼吁库尔德人同驻伊美军作战,还呼吁伊斯兰教信徒在非洲索马里同美国的盟友作战。

  “我要告诉你们,不要关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部队,他们命运已定,”扎瓦希里说,“你们应该关心你们在海湾地区的存在,第二个你们应该关心的地方应是以色列。”

  英国现在指挥着北约驻阿富汗部队,扎瓦希里警告说:“我希望让英国人注意,这次布赖登不会回到印度了。”扎瓦希里所说的布赖登是指1842年英军进入阿富汗遇袭后返回印度的唯一幸存者。

  揭秘当年阴谋

  扎瓦希里录像公布稍早时,武装分子常用网站上还公布了一段“基地”组织一号人物本·拉登的录像。录像中,本·拉登同“基地”组织的几名指挥官在山中训练营中,看起来像在策划“9·11”袭击。

  录像中一个解说员说:“筹划‘9·11’袭击,不是发生在电脑显示器或雷达屏幕前,也不是发生在军事指挥部或控制中心内,而是发生在洋溢着兄弟之情的气氛中……发生在愿意牺牲生命的气氛中。”

  录像内容包含两名“9·11”劫机者瓦伊勒·谢里和哈姆扎·加姆迪的遗嘱,还出现了这两人对着镜头讲话的画面。这两人身后所加背景画面是“9·11”事件中遇袭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和正在燃烧的五角大楼。

  “9·11”事件发生当天,谢里和加姆迪分别在两架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客机上。“基地”组织选择在“9·11”事件5周年纪念之际公布这段录像,显然是想引起美国人心中的伤痛。CNN专家彼得·伯根10日说,“基地”组织领导人肯定会在“9·11”周年纪念之际发出某种形式的声明。“在我看来,如果他们不发表声明,那才奇怪,他们希望提醒美国人和他们自己的追随者那起致命袭击。”

  据新华社专电记者马震

  ■专家观点

  美国没有赢得反恐战争

  在“9·11”袭击事件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许多美国反恐专家发表讲话指出,尽管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发表一系列讲话宣称美国反恐战争成就巨大,但美国并没有赢得反恐战争的胜利。

  根据美国《外交》杂志最近对100多名反恐专家进行的一次调查,84%的专家认为,美国没有赢得反恐战争。《洛杉矶时报》日前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反恐战争取得了胜利,半数以上的认为,现在下这个结论为时过早。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认为美国没有赢得反恐战争的人还包括许多布什政府的官员。该报援引他们的讲话报道,美国目前所取得的反恐胜利“无非是一场持久战中所取得的短期和局部的胜利”,从长远看,自2001年以来,美国已失去了反恐战争的主动权。

  反恐专家列举了诸多事实证明美国并没有赢得反恐战争,比如:“基地”组织已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招募新成员、培养在西方国家土生土长的激进分子的更松散的网络;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成为训练来自中东国家的宗教极端分子的场所,这些人受训后已经或者即将返回各自的国家策划新的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武装冲突严重地损害了美国的形象,使中东和伊斯兰世界仇恨美国的人不断增加,其中一些人很容易成为恐怖组织招募的对象;美国的虐俘事件、虐囚事件等丑闻使美国的盟友在与美国的反恐合作中更加困难。

  战略失误增加恐怖威胁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反恐问题专家丹尼尔·本杰明指出,“9·11”事件以来美国在反恐领域取得的成果仅停留在战术层面,从长远看,布什的战略失误增加了恐怖威胁,使反恐任务更为艰巨。

  本杰明说,在战术层面上,美国在瓦解“基地”组织的结构方面确实取得了成绩。但在战略层面上,由于布什错误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使得恐怖威胁不减反增,“基地”等恐怖组织正在向全球更多的地区扩展。本杰明说,他强烈反对布什政府称伊拉克是反恐主战场的说法,并在布什政府发动伊战之初就认为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现在则更坚定这种看法。

  他说,美国和西方要想取得反恐的最终胜利,彻底消除恐怖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争取伊斯兰世界主流力量的支持,与穆斯林国家和平相处,共谋发展。

  本杰明指出,反恐将是一场长期斗争,但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于美国需要经过多久才能找回正确的反恐方向。他十分担心美国将为正在犯下的错误付出更大代价。

  本杰明并不认为铲除“基地”组织或者抓住本·拉登便意味着反恐战争的胜利。他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恐怖分子个人,而在于恐怖主义这种意识形态,而且这种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恐怖组织的人数正在增加。

  至于恐怖组织是否已被重创,他认为有个如何看待的问题。如果指的是恐怖组织发动袭击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受到削弱,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指的是恐怖主义意识形态被重创,则非也。

  消除恐怖主义重在治本

  俄罗斯科学院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长克列梅纽克表示,5年来的反恐实践表明,仅靠军事手段无法消灭恐怖主义,必须加强对恐怖主义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找出其内在根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方能标本兼治。

  克列梅纽克指出,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以及中东采取的政策不仅未能推动反恐事业的进步,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恐怖主义依然猖獗,恰恰说明美国习惯采取的“就地正法”和“送进关塔那摩监狱”的做法未能奏效。

  克列梅纽克说,除采取军事手段外,还要弄清并消除恐怖主义存在的根源,最重要的是治本,而非治标。而要治本,就必须先弄清几个问题:恐怖主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产生?为什么能够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存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恐怖分子,相信通过恐怖活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这些不仅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心理及宗教等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开出有效的“处方”,从而消除恐怖主义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某些国家在反恐时采取的“双重标准”,使得国际间无法形成真正的反恐合作,而恐怖主义则能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此外,政治因素也使得国际反恐联盟中的国家渐行渐远,分化成不同的阵营。

  克列梅纽克表示,要彻底消除恐怖主义“顽疾”,需要各国摒弃政治因素,真正联合起来,在军事手段之外,制订一整套综合措施,从根源上瓦解恐怖主义存在的基础。应该让恐怖主义的支持者看到,如果世界上没有恐怖活动,生活可以更美好。均据新华社电

  ■链接

  切尼否认降低追捕热情

  美首要任务仍是抓拉登

  据新华社电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在“9·11”事件5周年前夜说,美国仍在积极抓捕“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将其绳之以法是美国的首要任务。

  “9·11”事件过去5年后,本·拉登仍不知所踪,并偶尔通过互联网公开录像嘲弄美国人。《华盛顿邮报》10日援引美国和巴基斯坦官员的话说,“抓本·拉登热”已“降温”,美国军方已两年多没得到关于本·拉登下落的可信线索。

  切尼10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否认政府在抓本·拉登问题上热情减退。他说:“我们一开始就积极猎捕本·拉登,且一直保持积极姿态。他今天还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尽管没抓到本·拉登,但切尼认为美国在这方面所做工作有重要进展。他说,美国抓到或打死了数百名“基地”组织高级成员,已重创了“基地”组织。

  欧盟愿继续与美合作反恐

  据新华社电在“9·11”恐怖袭击五周年之际,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11日发表声明,表示欧盟将继续与美国在反恐问题上进行密切合作,但同时重申,反恐战争应坚持尊重人权等基本原则。

  巴罗佐说,“9·11”事件后,欧盟与美国加强了反恐合作,并有了自己的反恐战略。但从目前情况看,欧盟在防止恐怖分子煽动激进情绪、扩充力量方面还做得不够,在防止不法之徒获得炸药、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及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措施。

  巴罗佐同时间接地表达了对美国在反恐战争中不惜牺牲人权标准的不满,强调说:“反恐者必须坚守尊重人权这一价值准则。”他还指出,反恐需要治理恐怖主义的源头,不仅要弄清恐怖主义分子作案的手段,也要弄清他们发动袭击的目的和想法。

  同一天,欧盟负责司法、自由和安全事务的副主席弗拉蒂尼也致信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切尔托夫和美国司法部长冈萨雷斯,重申欧盟将继续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并委婉提醒美国应在反恐战争中维护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