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11:07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日本小泉政权不顾世界人民尤其是亚洲人民的强烈反对,执政期间6次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小泉执行强化日美关系、藐视邻国关系的外交政策自以为得意。然而,日本的这种外交政策并不为美国有识之士所欣赏,因为日本企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野心,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更不用说美国也没有忘记日本在二战期间偷袭珍珠港的卑鄙事件。美国人也讨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最近,美国国会对日本不认识“历史问题”进行了批评。日本《东京新闻》20日就此进行了如下报道。

  美国国会中一些人针对“历史认识”问题批判日本。

  20日是自民党总裁选举,安倍晋三的优势无法撼动。也许是因为预想到了这个结果,美国国会中一些人接连在“靖国神社”及“历史问题”上对日本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安倍也说要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但是他的“鹰派姿态”和历史观不会给强化日美关系造成障碍吗?

  美国国会中就“靖国神社”和“历史认识”问题对日本的批判,是由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资深议员们首先掀起的。参加过二次大战的海德主席(共和党)本月14日发表讲话说:“靖国神社内游就馆展示的历史没有事实根据。应该纠正。”民主党议员兰托斯也谴责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说:“这等于是在纳粹党卫队队长希姆莱等人的墓前献花圈。”

  该委员会前几天还就二次大战中的“慰安妇”问题批判说:“这是20世纪最大的人身买卖事件之一。”对于否定这种看法的主张,该委员会要求日本政府公开予以反驳。

  安倍一直反复强调:“没有必要在教科书中写入慰安妇问题。”“日本在二次大战中是否是侵略,这应该由历史学家做出判断。”当然,美国国会也直接对这方面进行了批判。

  如何理解这次美国国会批判日本的严厉程度呢?

  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政治学家拉米斯说:“过去,美国为同日本的保守派顺利合作,对历史观上的分歧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是不久前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已经超出了美国能容忍的限度。”

  外交评论家手岛龙一说:“游就馆强调二次大战中日本进行的战争是为解放亚洲,这种历史观否定了东京审判,攻击珍珠港也被认为是正当的了。”他认为在审视“日美同盟”时,出现这次对日本的批判是必然的。他还说,“在美国看来,日美同盟不单单是军事同盟,日美是由相同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

  安倍当上新首相后,海外这种日益高涨的批判会给新政权造成什么影响呢?

  茨城大学名誉教授大江志乃夫从美国重视对华关系的前提出发,担心地说:“如果日本在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与近邻国家发生摩擦,日本有可能被美国抛弃,从而遭到孤立。”他还说:“亲美路线和靖国神社问题无法并行不悖。靖国神社应该与国家完全脱钩。现在已经到了政府必须作决断的时候了。”

  政治评论家本泽二郎认为:“针对美国11月的中期选举,民主党为批判共和党,恐怕会提出日本对历史的认识问题。支持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今后恐怕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讲‘心里话’。” (完)

  历数日本首相小泉6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2001年8月13日

  第一次参拜

  2002年4月21日

  第二次参拜2003年1月14日

  第三次参拜2004年1月1日

  第四次参拜2005年10月17日

  第五次参拜2006年8月15日

  第六次参拜

  

日本媒体:参拜靖国神社超出美国容忍限度

  小泉五年毁了东亚和谐

  环球时报:9月20日对日本政治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揭晓,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将走出首相官邸。5年的风风雨雨使小泉成为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将日美同盟推向了一个极致,将日本与邻国的关系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在国内,小泉恐怕是外号最多的首相,“怪人”、“堂吉诃德”、“孤独的狼”……尽管如此,他仍是日本战后在位时间排名第三的“长寿首相”。但“相运”好不等于“国运”佳,日本在其执政的5年多时间里,内政、外交透支颇多,“以和为贵”的道德观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点击详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