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入世”五年 变“参与”为“建设”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贺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3日08:52 解放日报

  

中国“入世”五年变“参与”为“建设”
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主体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济组织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制度性的推动力量。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最终加入WTO。这是中国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入世”5年来,中国通过渐进、有序、可控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与多边贸易体制接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取得了国内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被国际
社会公认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游戏规则”的制定,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建设”转化,正逐渐成为这一体制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之所以能从多边贸易体制中获得巨大收益,关键之一是中国正确处理了与现行国际体系的关系:中国已从建国初期的国际体系的“挑战者”和“局外人”,逐步转变成现今的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中国从“挑战者”到“建设者”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诉求和战略抉择。保罗·肯尼迪在其著名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曾指出,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大国在兴起过程中往往随着相对实力的增强而要求改变现状,甚至发动对外战争,引起国际格局的动荡不安。这几乎成了一种历史性规律。能否摆脱这一规律,不仅取决于现有国际体系有无和平容纳新兴大国的可能,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发国家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正面挑战还是主动融合。

  对国际组织参与度和认同度的高低是判断后发国家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对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态度经历了从拒绝到承认、从消极旁观到积极参与、从象征性主张到实质性建设、从注重实际利益到努力寻求双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诉求和国际行为方式决定了中国在WTO等国际组织中的战略认知和立场表现,而参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经历又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学习过程,反过来促使中国进一步融入现有国际体系。

  2005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向全世界释放了强烈的信号,表明中国将努力打破大国武力崛起的规律,使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全人类的安定与富足。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美期间提出“建设性合作者”的概念后,中国对现有国际体系的认同和中国与现有大国的战略共识进一步增强。而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利益性认同和观念性认同的提高,则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重视和善意回应。2005年9月21日,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发表讲话,认为美国的政策已不仅仅是为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一员而打开方便之门,美国应敦促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名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这一概念提出的重要背景之一正是中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的建设性表现。

  应该看到,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游离于体系之外或在对抗现行体系中完成的。中国在WTO这一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变迁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现有国际体系的缩影。将自身定位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显示了中国维护和发展这一体制的良好愿望。换言之,发挥“建设性作用”,既要着力解决现有的矛盾和争端,合理、规范地运用WTO的理念和规则来发展自己、保护自己,更要着眼长远,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转机制,使WTO逐步真正转变为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制度典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