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印度是中国的镜子 中印"双子星"成21世纪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0:37 国际在线

  新的热点

  近年来,世界对印度的关注显著增温。各种媒体对印度的报道增多,国际会议的话题也向印度倾斜,一时间,形成了一个新的舆论热点。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印度不是单独作为明星被世界聚焦,而是作为中国崛起的“伴
星”,与中国构成亚洲的“双子星”而受到关注。中印比较研究有其天然的合理性,至少可以列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世界近200个林林总总的国家(地区)中,印度是与中国最有可比性的国家。他们同属世界文明古国,都曾对世界文明做出璀璨的贡献;同样都经历过被欺凌的屈辱年代,又都依靠自身力量经过不屈的斗争取得了独立,尔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第二、都是幅员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政治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上一世纪80年代,两国相继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目前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进步。

  第二,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印度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6%,近两年进一步加速到8%左右,而且势头继续增强。第三,中国和印度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印两国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选择的独立道路和政治体制也截然不同,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相异,发展的模式反差也很太。人们没有理由不给予关注。

  可以说,中印表面相似,实则全非,然而却都取得了出色成就。这一现实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魅力的21世纪之谜。中印双骄形成的原因、未来走向、对人类社会的启示,以及对全球经济政治的影响等,都是值得探究的诱人课题。但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与世界热情形成落差的,是中国和印度彼此来往和相互了解的相对不足。我阅读过一些印度资料,并有两次考察印度的经历(第一次是1991年8月,第二次是相隔14年后的2005年12月),但在印象中,印度依然是一个说起来似乎熟悉,实际上却倍感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印度的软肋,是中外专家诟病印度的焦点之一,英国《独立报》称:没有去过印度的人,很难想像印度的基础设施“糟糕”到何等地步。有文章定量地评价说:目前“印度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20年”。

  机场 总的说来,印度机场不要说与“豪华”、“时尚”不沾边,就是离“现代”也有一定距离。单就硬件档次而言,德里国际机场水平可能比不上大多数中国省会机场,从设施和飞机航

  班密度看,规模比首都机场要小得多。看惯了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靓丽机场,到达印度走出舱门的第一眼,只会产生“陈旧”、甚至“寒酸”的印象。但与1991年相比,印度机场进步

  又是明显的。候机厅变得明亮整洁,有了卫星候机厅和乘机廊桥,各种标志清晰,但电子化程度不高。

  和1991年比起来,不变的是机场服务人员依然温文尔雅,服务周到,所有工作人员都说着一口印度式英语,尽管难听又难懂,但却明白无误地提醒我们: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有1.5亿人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印度就凭这种“Inglish”构成了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活动的巨大优势。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是,两次访印乘坐印度国内八、九个航班,没有一次延误,这与中国航班经常延误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综合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可以说印度机场简约而实用,服务周到而有效。

  公路、铁路与通讯 如果说机场反映的是基础设施的高端水平,那么公铁通讯则代表着基础设施的基本水平。所谓“世界公认印度基础设施比中国差”,主要也是指这一部分。

  相隔14年,印度进步是显著的,但差距也是明显的。1991年印度的公路可以说惨不忍睹,不少路面是无雨“洋灰”路,有雨“水泥”路。汽车因路面破损强烈颠簸,让人惊叹印度汽车质量之高和司机驾车水平之神奇。2003年印度开始规划设计第一条高速公路(中国1988年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目前总里程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现在,印度的几个大城市都有了多车道高速公路,立交桥也很常见。沿途可以看到正在施工中的公路和立交桥,随处可见建筑工地(与整个中国是大工地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在印度乘车旅行,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公路收费站少,少到几乎觉察不到,少到中国人不习惯的地步(据统计,全球收费公路的71%在中国)。

  印度铁路总长度10万公里左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印度独立后几乎没有对铁路系统进行过全面改造,现代化程度很低,“许多地方还靠李玉和时代的举灯摇旗指挥”。常常可以看到飞驰的客车车门洞开,旅客就惊险地倚站在门边,甚至如玩杂技挂在门外。这种状况与中国铁路总里程虽然只有7.5万公里,但2005年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密度和换算周转量等多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形成鲜明对比。

  电信业是印度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同样与中国有相当大的差距。印度每百人拥有4部固定电话,而中国却接近27部。印度移动电话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值得称道的。目前印度虽只拥有8000万手机用户,但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移动电信市场,2003年手机用户比2002年几乎增加2倍。

  从一些价值数据看印度基础设施水平,可能更直观。世行一份研究报告称,“当(外资)企业建立起来后,印度平均每月停电17天,而中国平均只停电5天。”“除电信业以外,印度大多数基础设施服务成本都比中国高出50%,以上。印度制造商支付的电费是中国的两倍,铁路运输费用则是中国的3倍。”问题还在于差距毫无缩小的迹象。印度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支出仅占GDP的3.5%,据摩根士丹利资料,“2003年,中国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是印度的7倍,即使将经济规模考虑进去,中国的投入比例仍然达印度的3倍。”如果考虑计算机和因特网,差距更大。中国因特网用户是印度的5倍,仅2003年一年中国购买的计算机就是印度的5.6倍,达到1300万台。有资料称,多达90%的印度人从未摸过计算机。

  当我们进行这种比较时,需要注意两点:一,印度改革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真正迈开步伐却是1991年。因此,从改革开放的阶段看,印度目前大致相当中国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样看待和理解印度的问题和差距,可能更适宜些。二,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绝对条件。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也是在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起飞的,中国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主要是90年代。80年代也不乏国外专家因基础设施落后而怀疑“中国现代化的幻想”。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