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印度是中国的镜子 中印"双子星"成21世纪之谜(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0:37 国际在线

  市容与管理

  市容,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市容,是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镜子。许多身临中国沿海城市的外国游客,都会怀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吗”,原因盖出于此。

  与90年代初期相比,印度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放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城市
里到处挂满了“印度的时代(Times 0f India)”和“反对不良生活习惯影响”的标语。印度最著名的街景——到处可见的神牛明显减少,城市干线和繁华地带几乎绝迹。市政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新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比比皆是。

  街道交通更为拥挤,我们多次看到红绿灯失效,汽车、摩托车、人力车和行人争相拥挤穿行的场面。印度公共交通汽车不多,也未听说印度有地下铁和城市轻轨等现代公共交通工具。城市中最多的还是多如甲虫的黑色三轮客运摩托,行驶起来,马达声音震耳,健康人也会颠出心脏病来,再勇敢的乘客也会情不自禁地牢抓扶手。更令人惊异的是,印度大城市的街道不划分车道,各种车辆几乎是随意开行。

  印度商业发达,随处可见商店,就是在贫民区也可见简陋破败的小店。1991年在德里、盂买尚找不到大型商店和超市,但现在已经有了类似综合商场的大商店,店面装饰考究,商品高档价昂,同类型的家用电器,价格大致是中国的3到5倍。

  与其他国家充斥“Made in China”商品不同的是,在印度很少见到中国商品和中国人。在四个大城市里,只见到一个联想销售店和一个海尔销售店,店面狭小破旧,像个杂货铺。但

  在印度仍然可以感受到中国崛起的余波。1991年访印时,我们经常被问到:日本人?而现在开口就是:中国人?一些地方的商人还能说几句“你好”之类的中国话。

  基础设施短缺在城市建设中同样暴露无遗。据统计,目前印度有16%的城市人口没有自来水,有54%的城市居民没有就近的排污系统,凡大城市都被贫民区包围。如印度第一大城市的孟买有38%的人口居住在贫民区,加尔各答有将近35%,贫民区人口。

  据介绍,印度也出现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印度百万人口的城市中,有半数以上空气质量到了“危险”级别。但我们的感觉是污染似乎并不特别突出。倒是卫生问题是所有赴印游客必须注意的大事。1991年访印l0天,全团四个人一路小心翼翼,还是全军覆没,无一例外地拉了肚子。据说只要喝印度的水就难以幸免。现在到处都能买到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公司生产的瓶装水,价格也比较合理(每升约合人民币2.5到3元)。此次访问,全团没有一个人闹肚子,令人大感意外。看来,印度卫生条件的确有了改善。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归宿,又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发展状况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一直高于印度,即使80年代前中国人均收入低于印度时也是如此。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中国明显好于印度(2003年中国是0.755,印度是0.602)。

  印度比中国好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1991年印度成人识字率为52%,高于中国的27%,二是基尼系数。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印度2003年基尼系数为0.325,中国为0.447。从数据看,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比印度大得多,但实际感觉似乎是印度比中国大。可能的心理原因是到处可见的贫民和乞丐印象太深,统计原因是印度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比中国小,中国的基尼系数因此而被放大。德里、孟买、加尔各达都有高达三分之一以上的贫民,这些贫民基本生活无着,近些年,印度政府才开始给这些家庭发放每月1000卢比(约22.7美元)的救济。印度城市贫民区人

  口数量巨大,可能与印度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以及城市化进程缓慢有关,但印度贫困人口的确比中国更多。中国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经下降到4.6%,而印度仍高达28.6%。

  印度大城市有这样多的贫民,但印度的社会治安并没有相应的恶化。在印度很少听到恶性案件的新闻,所见到的印度人,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态度平和友善,很少

  争斗。给人的感觉是印度社会相对是稳定的、安全的,这可能与印度宗教以及传统文化熏陶有关。

  与中国政府的强势和效率,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的主动干预形成反差的,是印度政府的低效、繁文缛节和被动,这是一些国外评论家集中批评印度的另一个方面。当然,中国政府的强势也是造成中国经济问题的原因之一,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变得紧迫起来。可以经常听到外国投资者对印度政府繁琐程序、腐败以及拖沓的抱怨。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一些数字

  提供了形象地对比(2004年数据):在印度开办一家企业需花费89天,而在中国只需41天;注册资产在印度要花67天6个程序,而在中国只要32天3个程序;执行一份协议在印度需要425

  天40个程序,而在中国是241天25个程序。

  经济发展

  印度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都不如中国,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而,经济结构、经济效率,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是问题的另一方面。综合各方资料见闻,印度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1)印度在投资、外资双低情况下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

  英国2006年1月24日金融时报有文章称:“印度是在国家对新工厂和设备的投资额仅有中国一半、外国直接投资只有中国10%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就的”。并断言“中国的增长是大

  量资金堆砌出来的,而印度的增长则缘于不断提高的效率”。这一结论可能言过其实,以偏概全,但并不荒谬。有人测算过,中国投资回报率是17%,印度则为25%,中国每万元GDP的要素投入量是印度的3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单位增长的物质消耗显著大于印度。还有的学者认为:“印度发展模式与中国模式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国外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程度。中国的经济发展,外需的拉动功不可没,而印度主要依靠内需”。国际有专家认为:“按国际通用的一些指标判断,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高于中国。”

  (2)印度产业结构具有独特优越性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印度经济起飞的引擎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及精密机械制造业,四个产业约占出口额的30%。印度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品牌,全球一半以上的跨国企业是印度公司的客户,印度疫苗公认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印度还是转基因种子的全球供应商。印度单个制药企业不仅规模更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

  印度农业经绿色革命(粮食)、白色革命(牛奶)和蓝包革命(渔业),粮食自给有余,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产奶量则高居世界第一。

  (3)企业活力和民企规模略胜中国

  印度私营企业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和实力,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如,规模超过中国所有钢铁企业的米塔尔钢铁公司,具备汽车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塔塔集团等。相对而言,中国的私营企业刚刚发展了二十几年,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4)印度具有较好的“软”基础设施

  印度具有相对高效的资本市场和健康的金融体系,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完备法律体系,有几百万受过良好教育、熟练掌握英语和西方文化,而工资很低的官员、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国外有专家认为:印度高等教育体系源于英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均领先于中国。还有资料认为,从科研人员数量、质量、论文发表等方面统计,印度是世界第三科技大国。印度是中国的镜子,值得我们认真了解,深入研究。(来源:书摘 鲁志强)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