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评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战略"来之不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11:42 国际在线

  美国新任财长保尔森果然不同凡响,上任伊始就开创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先河。虽然中美在经济问题上不乏磋商渠道,但把两国经济关系上升到战略高度则属首次,而这也是中美之间名目繁多的高层对话磋商中,第一个被明确地冠以“战略”之名的。

  从小布什上台后中美关系发展的脉络来看,“战略”二字可谓来之不易,耐人寻味。

  小布什竞选及上台之初,倒是不吝对中美关系使用“战略”两个字,遗憾的是,他把克林顿时期“战略伙伴”的定义改成了“战略竞争者”。换言之,小布什政府早期,对中美关系是定了性的。

  以后,随着中美之间的互动和国际情势的变化,“战略竞争者”一词逐渐被弃置不用。但布什政府对中美关系的基本性质一直语焉不详,始终避免从正面意义上肯定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比如,华盛顿就不愿意把前副国务卿佐立克主持的中美高层对话称为“战略”对话。

  直到不久前,小布什本人还只是用“复杂”来形容中美关系。而他的一些外交政策顾问则坚持认为,“战略伙伴”的说法只能用来定义美国与盟国或者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对中国这样“前景不明朗”,在意识形态上又属于“异类”的国家显然不适用。

  保尔森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布什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一些作茧自缚的迷思。和一些美国官员在“中国是敌是友”这样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老把中国说成是处于“战略十字路口”不同,保尔森毫不犹豫地把中美关系看成是能为双方带来巨大潜在利益的“战略机会”。正因为如此,他呼吁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处理中美关系。

  这说法一下子就和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倡导的对待中美关系的思路贴近了。在保尔森的对华思维中,“中国威胁论”似乎已经淡出。他直言,对美国的最大挑战不是中国是否会在经济上超过美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而是中国能否坚持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地维持高速增长。他还坦言,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对美国而言,具有巨大的利害关系。

  这样就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美国的利益从积极的方面联系在一起了。这比过去美国领导人一般地宣示欢迎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显然也进了一步。

  保尔森的这些言论对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而言,不啻一股清新的风。其意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经济关系的范畴。这固然和他本人对中国和中美关系有相对比较透彻的认识有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布什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对中美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以佐立克为代表的一批知华派从布什第二任开始,就在探索如何在中国崛起日益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的背景下,寻找一个既能最大限度确保美国的利益,又能进一步稳定中美关系的新的认知框架。他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已经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如果说佐立克还是主要地把它作为对中国的要求提出来的,带有居高临下的味道,保尔森就更强调中美两国对世界经济繁荣的共同责任,强调中美两国的共存共荣了。

  保尔森的对华“新思维”,应当说也得到了布什本人的鼓励和支持,反映了后者对中美关系性质的新认识。“9·11”后,小布什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他的整个外交政策理念依然受到“民主VS非民主”意识形态的束缚,但在中国问题上,他似乎已经开始摒弃“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在今年3月一次答记者问中,有人问到美中关系与美伊(朗)、美朝关系的区别,小布什明白说,这两种关系是不同的。虽然中国有着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但在经济方面,中国已经选择了市场经济的道路。从贸易关系来看,中国已经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这和他执政之初把中国看作“战略竞争者”相比,已殊为不同。

  所以,小布什属意知华的保尔森担任新财长,并在他上任后不久就提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构想,并不是偶然的。在政治上中国还不“足以”成为美国“战略伙伴”的情况下,经济上的“战略伙伴”显然是目前稳定中美关系的有效途径。布什总统亲自打电话给胡锦涛主席提出战略经济对话的建议,在双方为此发布的共同声明中还特别表明,这一对话将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亲自过问下进行。

  有消息说,佐立克离职之后,布什有意由财政部来主导美国对华政策。果真如此,这在美国几十年的对华政策史上将是头一回。而不管情况是否如此,保尔森较其前任斯诺在对华决策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却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由保尔森牵头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能否把两国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层次,并对其他领域产生有益的“溢出”效应,人们将拭目以待。

  来源:东方早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