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高卢军团登陆黎巴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4:47 世界知识

  俞天颖

  法兰西蓝盔缓缓来

  戴高乐·阿布塔斯生活在黎巴嫩南部的一个小镇,他是当地惟一的天主教马龙派教徒,在黎巴嫩的政治格局中,马龙 派是真主党的死对头。2000年5月,以色列遵循联合国确认
的“蓝线”,从黎巴嫩南部撤出驻军,戴高乐随后就被真主党 送进监狱,罪名是曾与以色列占领军“合作”。而在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的时候,“合作者”的数量,显然远远多于“ 抵抗者”。

  在刚刚结束的黎以军事冲突中,戴高乐生活的小镇幸运地躲过了以色列的轰炸,可仅仅十余公里外的宾特—朱拜勒, 却几乎遭到灭顶之灾。此地地处交通要冲,是真主党武装经营多年的据点,受到以色列军队“关照”,当然在情理之中。走进 宾特—朱拜勒的小广场,一幅黄色的巨大标语高悬在半空,上面用法语醒目地写着:“这就是你们的民主。”显然,这是当地 人送给即将到来的法国蓝盔(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见面礼”。

  宾特—朱拜勒和它周边的村镇,将是法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的主要活动区域,它北面的小村子被法国蓝盔部队选作未 来的指挥部,位于一座海拔800米孤零零的小山包上,这里冬季多风而潮湿,和黎以边界仅隔一箭之遥。站在山顶极目四望 ,边界两端的动静尽收眼底,易守难攻的地势,几乎不会给自杀式袭击者半点机会。

  法国蓝盔部队在贝鲁特已经呆了一个星期,似乎并不急于投入行动。直到9月19日,900名法国军人才分乘两列 车队缓缓前往目的地。和车队同行的,还有1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法国国防部长米歇尔·阿利奥-玛丽说,带上重型武器的 原因很简单:“亮出我们的实力,威慑敌方,以避免卷入战事。”

  法国军队在贝鲁特表现出的“迟缓”,与它在法国出征前所表现出的雷厉风行,形成鲜明的对比。9月初,当这支部 队离开法国军港土伦的时候,米歇尔·阿利奥-玛丽曾自豪地对媒体说:“大家可以再一次见识到法兰西军队的反应速度。总 统一旦宣布向黎巴嫩派遣维和部队,我们可以在20天内把部队送到指定的地点。”

  当“国门前无敌人”之时

  上世纪90年代,冷战甫一结束,欧洲战备安全环境迅速为之改观。前总统密特朗在1992年的国庆讲话中宣布: “共和国不再面临邻近本土的军事威胁,这在我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法国政界和军方一致认为,来自欧洲东部,以及非洲 、中东地区因为民族矛盾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将是法国未来需要应付的主要危机。既然“国门前已无敌人”,实施远 距离快速干涉,及时处理远离本土的危机,将是今后的重点。

  这就意味着,法国面临比以往更多的海外军事任务:隔离冲突双方,监视冲突双方遵守停火协议,保护冲突发生地的 本国侨民……从1996年开始,法国先后颁布了《1997年~2002年军事规划法》和《2003年~2008年军事 规划法》,决定分阶段完成军队转型,到2015年时,法国将由“高素质的军人”组成“职业化的军队”,胜任“威慑、预 防、派遣和保护”四大战略任务。

  时至今日,法国派赴海外的军事力量,任务多种多样,隶属各有不同,驻守时间有长有短,派遣人数有多有少。在刚 果(金)、加蓬和苏丹的部队,隶属欧盟;在阿富汗和科索沃的部队,归北约管辖;在黎巴嫩和科特迪瓦的任务,则是应联合 国的要求。有些地区是消耗驻军的大户:如法国在科特迪瓦驻有3600人,在阿富汗驻有1600人(包括200名特种部 队),在巴尔干地区部署了2500人,在黎巴嫩最多将有5000人参与。有些地方则所需有限,如海地、布隆迪和利比里 亚各只有一名军人,马其顿也不过四人。他们被派遣的地方大多数政局动荡,但是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并不多见,法军存在的 主要目的,在于“威慑”和“预防”。

  显然,脱离传统战争模式,不以攻城掠地、消灭敌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军事行动,将让专业化的法国军队(特别是海 外驻军)面临“非专业作战”的严峻考验:他们要适应不同指挥体系(欧盟、北约、联合国、泛非部队);在一个可能充满敌 意的国家,面对不拿武器的平民(阿富汗);危机发生时,首先想到如何“威慑”,而不是出于战士本能的“兵来将挡”。

  9月中旬,国防部长米歇尔·阿利奥-玛丽对媒体承认,从一开始她就充分意识到,法军在黎巴嫩的行动将会面临诸 多“困难”和“风险”。法军远道而来的目的,是帮助黎巴嫩政府军恢复对利塔尼河与“蓝线”之间领土的控制,为达到这个 目的,法军既需要“严格遵从决议的规定”,又需要借助“强硬的干预手段”,比如要借助于那13辆重型坦克。法国维和部 队总指挥阿兰·佩莱格里尼将军同新闻记者的一番对答,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维和任务的复杂:

  “假如维和部队发现有携带武器的真主党成员,该怎么办?”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假如有,我会通知黎巴嫩政府军。假如黎巴嫩政府军无力介入,我们 就会行动……假如有人朝以色列境内射击,我们会用军事手段制止这种行为。”

  “假如以色列人对黎巴嫩一侧开火呢?”

  ——“如果是因为走火,我们不会理睬。但村庄一旦受到威胁,我们将会采取行动制止射击,保护平民的安全。”

  在阿富汗体验预防和威慑

  今年春天,为配合驻阿富汗多国部队军事行动,法国

航空母舰“夏尔·戴高乐号”在印度洋游弋。空军上尉弗朗索瓦 ·沙里回忆起他的一次飞行经历:“上午11点左右,我们正在3000到4000米高空巡逻,突然接到命令调头,为150 公里外的一支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我们到达目标上空,耳机里传来指挥员的声音,他要求我们进行一次‘实力秀’。”

  所谓“实力秀”,就是指超低空飞行(50米),以100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攻击对象上方掠过,给对方造成 巨大的心理压力,摧垮他们斗志,把他们从掩体赶出来。

  可“实力秀”对飞行员来说,是一场危机四伏的冒险。因为当掠地飞行时,恰好可以成为“毒刺式”肩扛式导弹最好 的靶子;即便使用普通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假如弹片碰巧击中飞机引擎,也会让弗朗索瓦机毁人亡。

  在座舱里,弗朗索瓦思忖如何漂亮地完成一次“实力秀”。在4000米高空,他甚至不知道请求支援的友军,到底 是法国军队还是英国军队亦或是美国的特种部队,也不清楚该部队执行什么任务。在阿富汗,作战时大家都使用英语。弗朗索 瓦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其实,接受弗朗索瓦空中支援的部队,恰巧是部署在阿富汗东部边界的法国特种部队,他们巡逻的车队遭到塔利班武 装袭击,两名战士当场阵亡。在4000米高空下面,是荒芜的大山,从2003年夏天开始,从不同部队选拔出来的200 名法军精锐,一直部署在这里。搜集情报、监视塔利班武装分子,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也只有他们,最有资格体会什么是“威 慑”,什么是“预防”。

  “他们就在边境线巴基斯坦的一侧。”一名士兵说道:“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从哨所望见他们训练。他们是 我们的敌人,就在眼皮底下,我们却束手无策。有时他们五个或十个一组,从哨所溜过来,洗劫沿途路过的村庄,强暴妇女, 阿富汗老百姓对他们既恨又怕……”

  为搜集到重要的情报,法国特种部队的小伙子需要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他们相信只有这样做,“当塔利班打过来的 时候,当地人才会向我们靠拢”。为了完成这个“战略任务”,特种部队留起穆斯林的大胡子,巡逻时走进老百姓的土屋,大 嚼发臭的羊肉。指挥官说:“我们给当地人送来吃的,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耍,从不穿鞋踏上他们做礼拜的地毯,我们知道穆 斯林非常在意这些细节。为了让自己彻底变成“他们”,有的战士很多天没有洗过澡。”

  新问题旧伤痛

  处于转型期的法军,“预防”和“威慑”构成国防战略的基本思路。通过与伙伴国开展战略对话、情报互换、军事援 助或军事合作,法国可以对热点地区局势发展做出独立的判断。当危机发生时,法国必须拥有向欧洲或欧洲大陆以外地区派遣 多兵种作战部队并迅速获得战区主动权的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也就是说,把危险消灭在本土以外的地方,这也是法国 海外军事存在的主要意义。

  根据法国国防部公布的数字,法国军队总兵力34.7169万,除去部署在本土的部队,分散在海外的军事人员分 成三大部分:5000多人驻扎在海外军事基地;1.7万人驻扎在“海外省”和“海外领”;1.3万人聚集在不同组织的 旗帜下,主要完成维和、辅助作战等任务。3.5万人的人数,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如果考虑到换防的因素,实际上每一个 派驻到海外的军事人员,后面都需要两名战友在本土待命。这样算下来,法国一年至少有10.5万名军人拥有海外执勤的机 会,已经占到总兵力的1/3。事实上,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诸如“夏尔·戴高乐号”航空母舰(3000人左右),以及“果 敢号”(艇员112人)、“紫水晶号”(艇员70名)战略核潜艇等以本土港口为基地,时刻在海上巡航的“国内部队”。 频繁的海外军事行动,给法国军队带来很多需要花精力解决的难题。

  首先是军人的安全问题。1983年10月23日,法国部队设在贝鲁特的驻地大楼遭烈性炸药袭击,58名法军士 兵命丧异国。这件事给法国政府极大震动,直接导致法军退出黎巴嫩。23年后的今天,当希拉克总统决定让法国士兵重返贝 鲁特的时候,安全阴影仍然萦绕心头。法国黎巴嫩维和部队总指挥阿兰·佩莱格里尼将军在贝鲁特“按兵不动”长达一个礼拜 ,就是反复敦促黎巴嫩政府加紧落实安全问题。

  士气是另一个难题。每年六到八个月的海外执勤,已影响到了家庭稳定,对此,军方人士并不讳言:“我们无法否认 ,频繁的海外执勤对士兵精神和体力都会造成透支。虽然说身为一名士兵,服从命令是天职,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当一名 士兵得知要被派到黎巴嫩的时候,他肯定会面对这样的心灵磨难:一方面,军人必须维护法兰西的世界形象,另一方面,这种 需要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无论如何,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也不会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议论, 也对军人家属形成种种压力,根据法国国防部的研究,部队一旦被派往国外执勤,其家庭

离婚率都会上升。

  针对这种情况,法国军方做出积极的补救。一旦部队有官兵被派往海外,马上会有救助小组进驻营区,帮助这些家庭 解决生活问题并顺利适应亲人不在身边的情况。一位负责此事的军官说:“当亲人不在身边的时候,留在本土的家庭成员需要 学习怎么适应这种生活。”假如1983年贝鲁特军营遭遇爆炸的悲剧再一次上演,马上会有人道主义小组赶赴现场,紧急救 助伤员,妥善处理遇难者的后事……总而言之,法国已经做好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各种准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