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伊拉克:血腥的10月与美国的无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19:18 云南日报

  新华社巴格达10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张伟

  即将过去的10月成为今年以来美军在伊拉克伤亡最惨重的月份,也是伊拉克今年最为血腥的月份之一。随着美国国会中期选举迫近,乱象丛生的伊拉克局势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调整对伊策略,以摆脱困境。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对治理伊拉克乱局,布什政府此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处于一种无奈的尴尬境地。

  暴力四处蔓延

  进入10月后,伊拉克境内暴力袭击事件大幅上升,这与伊拉克穆斯林斋月有着直接关系。据以往经验,伊战后的每个斋月都伴随着一阵暴力袭击高潮。由于今年以来,伊拉克教派冲突加剧,局势更加混乱,因此伊拉克的这个斋月变得更加血腥。驻伊美军发言人考德威尔19日说,自9月末伊拉克进入斋月后,伊拉克的暴力冲突事件增加了22%。

  针对美军的袭击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首都巴格达地区。美军官员表示,美军近来加大了在首都巴格达的巡逻和行动力度,协助伊拉克军警维持社会治安,这直接导致美军伤亡人数的激增。美国总统布什25日在白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本月我们在伊拉克失去94名军事人员,是2005年10月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月份”。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2800多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身亡。

  值得注意的是,伊境内暴力活动还呈扩大趋势。除反美反政府袭击以及什叶派和逊尼派阿拉伯人的教派冲突外,逊尼派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什叶派内部派别之间的争斗也逐渐恶化,波及此前局势相对平静的北部城市基尔库克和摩苏尔以及南部一些地方。这进一步表明了伊拉克局势的恶化程度。

  美军力不从心

  对于改善伊拉克尤其是巴格达地区的安全局势,美军可谓煞费苦心。然而,美军的努力实际上却换来了更加猛烈的反抗和袭击。分析人士认为,美军在伊拉克受到多方因素掣肘,处境尴尬。

  首先,美军军事行动难见效果。美军在巴格达通常采用的战术是集中兵力封锁一些暴力高发区,搜查和清剿后,派少量兵力巡逻。这种战术在短期内似乎可以改善安全局势,但随着美军撤离,袭击又死灰复燃。考德威尔19日承认美军在巴格达军事行动失败,需要重新考虑军事策略。也有美军官员建议在巴格达市内设立多个美军检查站,或者增派更多援军。但这都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美军伤亡,这显然是布什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其次,伊拉克安全部队难成美军真正友军。美军在战后一直积极组建和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一是依靠他们承担部分安全工作,二是为将来撤离做准备。但伊拉克安全部队目前问题多多,不但内部以教派划线,战斗力不强,而且严重遭反美武装人员渗透。据媒体报道,伊拉克不少暗杀和袭击都是由身穿军服或警服的反美武装人员所为。本月4日,伊拉克多名警察因为与反美武装人员“串通”而遭到解职。

  再者,各派民兵武装逞强,美军选择退让。伊拉克教派冲突各方拥有各自的武装组织,他们直接参与派别仇杀,又与伊政府内部一些政党、派别有着密切联系。伊拉克政府曾承诺解除这些民兵武装,但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在军事行动中也选择避开这些武装组织。

  施压效果难测

  随着伊拉克局势日益动荡和驻伊美军伤亡与日俱增,美国国内要求布什政府调整伊拉克策略的呼声不断高涨。倍感压力的布什总统21日召开包括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幕僚在内的高官会议,讨论调整对伊拉克策略。布什在会上表示要就伊拉克战争策略“进行一切必要的修改”。

  22日,美国国会两党议员要求布什政府加大对马利基领导的伊拉克政府的压力,促使其采取措施,改善伊拉克治安环境。美国驻伊大使哈利勒扎德24日在巴格达说,伊政府已同意在今年年底前制订一个关于伊政治和安全进程的时间表,以减少暴力活动并稳定政治局势。哈利勒扎德没有透露时间表的具体内容,只表示将涉及修改宪法、解除民兵武装、石油利益共享等多个方面。

  从事态发展可以判断,布什政府新策略的一个动向就是进一步向马利基政府施压,打算兵不血刃地治理伊拉克乱局。分析人士指出,新策略一方面可以把压力转移给伊拉克政府,布什政府借此可向外界表明,伊拉克政府应该对当前乱局负有很大责任;但另一方面,新策略也是布什政府的无奈之举,能否见效尚存疑问。马利基25日在巴格达召开新闻发布会,抨击美国官员宣布他同意在年底前制订稳定局势时间表的说法。他说:“我肯定这届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没有人有权向政府强加一个时间表。”

  时至今日,在伊拉克问题上,布什政府手中的牌越来越少。事实上,马利基上任伊始就抛出一项全国和解计划,同样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和平,同样包括解散民兵武装等内容,但这项计划已陷入停滞状态,伊拉克各派分歧依然严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