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气候变化将使全球GDP每年损失5%;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估计损失将上升到GDP的20%或者更多。 全球变暖严重威胁世界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9:47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黄勇

  10月30日,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英国政府经济服务部门负责人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发布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评估报告》,向全球发出警告说,气候变化是对全球的严重威胁,世界领导人必须立即展开行动,防止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分析人士指出,这是首次由一位经济学家而不是科学家做出的关于气候变化的重量级报告,
因而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对全球的严重威胁,急需做出全球反应。如果现在就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我们还有时间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尽早采取有力行动的益处远远超过了不采取行动的经济代价。

  报告采用正式经济模式所获得的结果做出估计,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的话,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估计损失将上升到GDP的20%或者更多。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也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避免遭受气候变化最恶劣的影响的成本,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

  报告指出,未来10~20年的投资将会对本世纪后50年和下个世纪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和未来几十年的行动可能会产生给经济和社会活动带来重大干扰的风险,这些干扰将类似于20世纪前半叶世界大战和经济萧条时期的规模,而且很难甚至不可能逆转这些变化。所以,显然需要采取迅速、有力的行动。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问题,所以反应也必须是国际性的。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增长和发展

  报告警告说,气候变化可能对增长和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极端天气的代价,例如洪水、干旱和风暴,已经开始上升,包括对富裕国家也是如此。适应气候变化,也就是采取步骤来增强适应力并且尽量降低代价是很关键的。虽然我们已经不可能防止在未来20~30年将发生的气候变化,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它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仅是发展中国家为适应气候变化每年都会花费几百亿美元,还会给已经很稀缺的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所有国家都应该加速适应的努力,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加速。

  以相对较低代价阻止气候变化

  报告指出,稳定气候的代价很可观但是可以控制,而耽搁会非常危险并且代价高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把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水平稳定在500~550ppm每年的代价估计大概是全球GDP的1%。如果我们在效率上能够取得重要进展,或者获得有力的附带利益,比如说降低了空气污染程度的话,代价就有可能更低。而如果低碳科技的创新速度比预计慢,或者如果政策制定者没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经济工具,在最便宜的时间、地点,以最廉价的方式来降低排放的话,代价就会更高。

  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行动需要所有国家的参与,而且没有必要限制富国和穷国的发展愿望。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带来可观的商业机会,低碳能源技术和其他低碳商品和服务方面将形成新的市场,每年价值数千亿美元。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将相应扩大。世界并不需要在避免气候变化和促进增长和发展之间做出选择。能源科技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为我们创造了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忽略气候变化将最终损害经济增长。对付气候变化是有利增长的长期战略,而且不会限制富国和穷国的发展愿望。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并且与其他市场不完善问题相互作用。积极有效的全球应对措施需要三大政策因素。第一是对碳的定价,通过税收、贸易或监管来实施。第二是支持创新和低碳技术的采用。第三是排除提高能源效率的障碍,通过宣传教育,向民众说明可以采取哪些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报告呼吁,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需要有对长期目标以及行动框架的共识。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行动,欧盟、加州和中国所采取的减排政策最为雄心勃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一系列伙伴关系和其他做法都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但是现在需要世界各国采取更加具有雄心的行动。而未来国际框架的主要内容应当包含:碳排放贸易、技术合作、采取行动减少森林砍伐、适应等方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