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东瀛奏响"2007中华年"序曲 "和"为主题意义深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0:42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11月9日太平洋海岸横滨国立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高水平的演唱会,中日两国艺术家同台献艺,唱响了“2007日本中华年”的嘹亮序曲。

  来自上海的歌手韩雪演唱的《飘雪》音调舒缓,富有韵味,特别是她与号称拥有世界上最温柔声音的日本歌手中孝介演唱二重唱,虽从未谋面,但配合十分默契,像多年合作的伙伴,观众对她们合作的成功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在日本也有很多歌迷的周华健演唱
时,他的日本歌迷们不停地挥手,最后在演唱他翻唱的日本歌曲《花心》时,在场华人和日本人一起合唱,把晚会推向了高潮。这场演唱会让人感到中日歌手各有所长,从现场观众对中国歌手的演唱如痴如狂的状态来看,“华流”在日本已初具规模。

  这场成功的演唱会使“2007日本中华年”初战告捷,也为成功举办今后为期一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演唱会在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日本中华年意义的同时,拨动了他们感情的琴弦,会有更多的华人和日本人对“2007日本中华年”给予关注和支持。

  “和”为主题意义深远

  “2007日本中华年”由民间组织世界华商大会·中华年组织委员会承办,举办“2007日本中华年”活动的起因是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预定2007年9月在日本神户召开。世界华商大会1991年由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起,此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多在与华人有密切关系的城市举行,目的是促进全球华人经济网络的建立,繁荣举办地的经济,世界华商大会迄今已经举行了8次。

  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世界华商大会,也为了让更多的华人了解日本,加深中日两国国民之间的友谊,日本华侨华人组织日本中华总商会决定把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纳入“2007日本中华年”活动。

  “2007日本中华年”的标志性符号匠心独具,其中含有“和”字,同时还包含有“中日”两字,象征中日两国的友好,日本中华年是2007年,因此从符号中可以看出2007的字样,2007年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华商大会是第九届,因此符号内还含有一个“九”字。

  “2007日本中华年”的主题是“和”,旨在促进日本人和世界华人的和谐。中国文化以和为贵,日本历史上也很重视“和”的文化。举行各种活动的目的是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其中包括日本人与华人,华人与华人,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精彩活动贯穿全年

  “2007日本中华年”第一项交流活动是“春之系列”,有“春之旅”、“春之音”和“春之色”,“春之旅”在4月举行,组织世界各地华人到日本看樱花。在日本樱花盛开的时节,赏樱是日本的一大盛事。组织世界各地华人看樱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春之音”是在2007年5月,邀请世界各地的顶尖水平的华人艺术家在东京举办演唱会,进一步为华流造势。“春之色”也是在5月,内容是举办吴祖光、新凤霞、吴欢家庭书画展,让热爱中国书画的日本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2007日本中华年”重头戏是在9月14日至17日在神户和大阪举行世界最大规模的第九届世界华商大会,2500名世界高水平华商会聚一堂。

  9月还要在日本关西地区观光胜地进行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外景拍摄,凤凰卫视在全世界有两亿多华人观看,在100多个国家落地,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是人们爱看的节目,把外景拍摄引到日本关西地区,可提高关西观光地区的知名度。

  10月举行遣隋使1400年纪念活动,邀请日中名人、学者、记者、学生从西安出发,途经洛阳、太原、大同、北京、天津、神户、京都、大阪、和歌山,最后到奈良,为期一个月,参观沿途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交流活动,由中日电视台联合制作节目并在电视台播放。

  当月在北京东部的天下第一城举行北京周活动,有文化经济交流为主题的各种演讲会、研讨会和展览会等,“2007日本中华年”至此划上句号。

  促进中日民间友好

  举办“2007日本中华年”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盛大的活动,在促进世界华人交流的同时,可以让日本人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加深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明年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日本中华年”必将对促进中日民间友好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要提到的是“2007日本中华年”的形象大使林丹丹,今年17岁,身高1.65米,是第11届全日本国民美少女冠军,从8万多名日本美少女中选出,她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她在演唱会上表示,作为形象大使,她希望通过自己今后一年的努力工作,能为日中友好作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 何德功)

  >>>>>关注中日关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