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聚焦吉尔吉斯斯坦:如何吸取中国经验成重要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23:45 21世纪经济报道

  过去20多年,飞速发展的中国让世界称奇。我们的骄傲在西方视野中误读为一种威胁,而对中国的周边国家来说,亲近的地缘使中国成功和威胁的不同两面都汇集于斯。

  从10月12日开始,本报记者深入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五国,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周边国家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试图让不同立场的人们同时感受到现实的另一面。

  一座邓小平的半身塑像俯瞰众生。这是在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首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穿行在邓小平雕塑之下。

  小平雕塑之下。

  从1996年开始,这座雕塑就出现在比什凯克的西部大街上。雕像的旁边,是一个两米多高的红色花岗岩纪念碑,碑的正面用中、吉、俄三种文字写着:“此街以中国卓越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家邓小平的名字命名”。

  该国著名经济学家西拉耶夫说,在雕塑林立的比什凯克街头命名一条“邓小平大街”的目的,是昭示吉尔吉斯斯坦以中国为榜样,走自己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或许,这就是一种希望。”负责雕像维护的里沙·谢里夫对记者说。

  一个又一个的漫长冬天过去,计划经济已经被这个前独联体国家彻底摒弃。而中国已成为吉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

  记忆重现

  接手这份工作之前,谢里夫曾经是个军人。在前苏联时期,谢里夫服役的舰队,曾经作为中苏友谊的象征出访过中国大连。

  当时的中国给谢里夫的印象是,街上除了灰色和绿色,似乎就没有别的色彩。

  在谢里夫的那个时代,生活在一个按需配给的社会中似乎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至少在他看来,在满足生活所需前提下,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甚至连信仰都不需要自己选择。这是一种典型的体制化生存状态。

  但谢里夫故事并不止于此。1991年底, 那个曾经无比强大的联盟正式解体。

  一夜之间,曾经生活在固化而且毫无变通之道体制下的加盟共和国们,连同每一个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突然发现选择路线和方向成为必须。

  而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发展路径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成为问题,正如依然身处这场伟大变革中的经济学者们所说,苏联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使中国确信,走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非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这个时候谢里夫开始面临生存的诀择——在吉尔吉斯这个选择自由市场经济发展路线的国家内,如何能够确保晚年生活。那是整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脱离了与苏联的联系,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严重滑坡,高失业率,这些最残酷的经济学描述变成了现实。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谢里夫突然发现,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个中国,开始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国家的街头——来自中国的生活用品以及小家电悄然出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大街小巷,穿行在大街上的人群偶尔也会传来中国人的笑声。在政府文件的记载中,也就是这个时期,中吉两国之间,达成了多项经贸往来,以及相互鼓励和保护促进投资的协议。

  1996年6月,谢里夫在退役之后找到了他的第三份工作——帮助维持比什凯克西部大街一个雕塑周围庄严气氛的工作。在命名仪式上,该国总统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值得所有国家借鉴,特别是像吉尔吉斯斯坦这样的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独联体国家”。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34,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吉尔吉斯斯坦”的相关新闻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签署宪法修正案(图) (2006-11-10)
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 (2006-11-09)
吉尔吉斯斯坦两派街头对峙 官方否认发生骚乱 (2006-11-09)
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与政府支持者分别集会 (2006-11-08)
视频:美军加油机撞伤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座机 (2006-09-28)
温家宝分别会见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总理 (200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