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俄媒体预测普京执政走向 猜测其会否留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00:00 环球时报

  俄罗斯媒体认为,普京非常清楚俄罗斯历史上的莫诺马赫王冠(如图)有多重,自然不愿背着权力重负度过余生。曾风起云涌的俄罗斯政坛现在乍一看风平浪静,很难想象在2008年总统大选前会有什么大变化。2007年的杜马选举准备工作进行得不好不坏,各大党派忙于结盟却也只是“小打小闹”,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政治格局;呼声最高的两位总统候选人——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与副总理兼防长伊万诺夫,平分秋色且和平相处;更重要的是,现任总统普京仍稳坐克里姆林宫的宝座上,牢牢掌控着这个国家。不过,俄政治分析家却发现,风
平浪静下其实“暗潮汹涌”,对权力觊觎已久的“政治鲨鱼”们随时准备发动猛扑。16日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便邀请其国内的重量级时政评论员,对普京掌权的最后一年做了一番预测。

  发生什么才会连任?

  普京能否继续三连任大概是俄罗斯百姓目前最为关心的政治话题。虽然普京本人曾多次表示将按时让位走人,但民间要求其留任的呼声仍此起彼伏。不久前,俄中央选举委员会已明确表示拒绝公决修宪,那在什么情况下,普京才会“盛情难却”而继续留在克里姆林宫呢?

  对此,政治咨询中心“尼科洛”集团公司部门经理拉德凯维奇认为,只有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社会灾难,普京才会留任。在他看来,普京遵守总统两个任期的宪法标准可能性高达90%。

  不久前,俄政坛又出现了普京留任的新理由,内容大抵是这样:正在俄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吓坏了西方国家,为避免受“传染”,它们一致要求普京继续主政以应对这一新威胁。但政治分析家普遍认为,即使民族主义不停止喧嚣骚动,这也不会成为延长普京执政期的原因。

  虽然俄与其坚定盟友白俄罗斯的关系因

天然气问题遇到了一些麻烦,但俄国家杜马代表米特罗法诺夫认为,两国仍可能在2008年前成立联盟国家,并举行新国家的第一届总统选举。在这种情况下普京可能参选。

  不堪权力重负?

  据普京身边的人介绍,从成为国家元首的第一天起,他就因人身自由受限制而很不自在。即使在宽敞的新奥加廖沃总统官邸,他也感觉像被关在鸟笼里,还半开玩笑地说,诸如在商店里挑选牛仔裤或者购买啤酒的生活乐趣,对他来说都可望而不可即。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普京也坦言:“我就像一只装在铁罐头里的蟑螂:从总统官邸到克里姆林宫,从克里姆林宫到总统官邸。”据此,分析家们断言,一个正常人未必会愿意在罐头盒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且还是在放大镜下。也许,为了做一个普通人,普京会放下权力的重负?

  俄国家战略研究所负责人别尔科夫斯基也认为,普京将会如期离开克里姆林宫,但在他看来另有缘由:“消极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譬如,自苏联时期一直没有更新的基础设施会完全瓦解。丘拜斯也警告说,今年冬天可能出现电力短缺。在后苏联空间上,我们的盟友越来越少,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削弱……谁也不想为这一切承担责任。”

  会提前离开?

  2008年普京离任后,俄会改变现行的方针政策吗?俄战略评论与分析研究所负责人古谢诺夫指出,普京在不久前与百姓进行直播连线时曾表示,将继续对国家形势保持影响。古谢诺夫认为,离开克里姆林宫后的普京可能会通过某个有威望的社会组织“修正”继任者的行为。

  据说,克里姆林宫正考虑创建一个新职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2008年将由退休的普京接任。目前,美国也有一个这样的职位,占据此位的是斯蒂芬·哈德利。

  不过也有人认为,国家政策很可能在2008年总统大选前发生大变化,普京可能提前离任。这种危言耸听似乎“有板有眼”。普京曾表示将亲自指定接班人,不久前甚至承认已有明确人选。俄一位权力人物透露,有一些高层人物对此强烈不满,想按自己的方式举行选举,而其中既没有伊万诺夫的位置,也没有梅德韦杰夫的位置。但要实现他们的愿望,首先必须发生某种意外,让总统权自动转到总理弗拉德科夫手上。▲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梁薇 本报特约记者 郝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4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普京 留任”的相关新闻
39%的俄罗斯人认为普京应当留任下一届俄总统 (2001-03-12)
普京会晤国防部长 要求留任稳定军心 (200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