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三国间人员交往频繁 各国政策相对封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18:51 中国日报网站

  环球在线消息:东亚合作论坛25日至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七十余位专家济济一堂,针对东亚地区局势和面临的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以下为专家发言。

  主持人金炳局:下面有请韩国高利大学和平研究所教授李正男女士。

  李正男:我要发表论文的内容是“通过东亚共同的社会统和来考察东亚共同体形成的问题”,通过昨天和今天的发表和讨论,我感觉到东亚我们有很多的分歧紧张关系存在,中日关系、北韩的核问题等等都是这样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从某种意义,从政治上统和这个社会,恐怕现在还没有形成核心的凝聚力的理论,我们还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但是目前我们的确是合作、交流、人员的流动是非常频繁的,冷战体系结束以后,这个区域内人员的流动是推进这个区域内综合统和的作用,特别是东亚地区三国之间爆发性的人口移动,推进这个移动根本的原因我相信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它的经济成果。过去的人员移动我们韩国来说通常是跟日本来往比较多,但是通过中国最近改革开放的政策,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人员交流目前成为了现实。这样的人口流动超国境社会的统和正在形成,而且我想探讨一下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而且超国家的统一作用和效果我想做一下考察。分三个部分概括一些问题:

  第一,中日韩三国人口流动的特征是什么,一这些特征对超国家的人口流动起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社会统和的基本结构性特征是什么。

  第三,这样的人口流动三国对它持什么样的态度。

  第四,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我这个论文可能有点儿学术性太强了,有关国际移动方面我们考察的理论按,一般来说是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向发达的区域流动,但是东北亚区域的人口流动与此有些不完全一致。不是说中国向日本、韩国单方面的流动,而是日本、韩国向中国的流动也是非常活跃的。这跟过去我们所界定的理论没世不完全符合,说明目前东北亚的人口移动带有理论上的局限性。我认为经济不均等的发展并不一定对人口流动得放心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政策到位,而且经济环境良好的话,相互移动是最大的特征。当然有很多这方面需要导入的概念,但是我觉得在这里面恐怕还得简单的解释一下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我不想做很多的解释,但是在这里面我觉得社会的统和,我不会下载任何一个定义,我是想地区内流动人口的比例来考察,而且这个比重占的越大恐怕这个区域内的交流会更活跃,而且国家之间的经济统和也是恐怕还要联系起来考察。而且具体政策道微德时候,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统和就进一步的得到推进。

  东北亚区域超国家三国的社会结构来看,我的这个表格里面的一二三,日本、韩国、中国的入境人口我做了一下调查,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这个表格。里面共同的一个特征是,三国之间的入境他们的人口流动比较集中在本区域内,比如说日本的情况,韩国到日本去的人口是37.8%,包括香港、台湾就是50%几的比率,这样一来可以发现移动到日本的人口东北亚的人口也占多余因数的比例。韩国也是这样,中国和日本的人口流动到韩国的情况已经好像已经超过了半数。中国的情况也是,现在到中国来的流动人口里面恐怕日本是第一位、韩国是第二位,现在可能进京人口的40%都是这两个国家的人口。

  他们什么原因到这里来呢?这里面投资、旅游、观光、经济关系这是最大的目的,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部分。比如旅游资源,旅游方面的人口相当至多,但是这个是短期的,我们需要关注经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人口流动,比如韩国去访问日本的情况下,很多是占留学人口,中国去日本和韩国的人口中研修和就职的人口越来越多。参照图表4、图表5,访问目的与总访问者数的关系,大家可以去参照。日本和韩国人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我在表格7里面画出来供大家参考,目的是,大概50%的人口是来旅游,第二是投资。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投资,所以就是说是经济目的趋势他流动。具体来说,2005年日本人访问中国的人员数,26.9%这么一个比重,韩国访问中国经济目的的访问者是28%。另外是留学,韩国和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大概是50%,韩国占38%,也就是说韩国的留学生占绝大多数,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访问中国的目的大部分是旅游和留学。

  这说明什么呢?三国之间的人口流动我们很难由经济发展低水平区域到高水平区域的移动。

  我们稍微谈一谈三国采取的具体措施,三国尽管流动量这么大,但是三国都采取了封闭的进出境的政策,劳动力方面的交流也是相当的封闭。频繁的人口流动与政策完全是相矛盾的,背道而驰的现状。所以我们在讨论东北亚共同体形成的时候恐怕我们对这个政策需要深入的进一步探索。谢谢!(成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