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美媒体使用侮辱华人称谓危害很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23:23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她认为,大众传媒对华人使用侮辱的称谓,危害性很大。一些青少年,特别其他族裔的青少年,从电视节目上学会了这个词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涵义,很容易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华裔族群造成冲突。
美国语言学家孟肯在考证“Chinaman’s chance”时指出,华人对“Chinaman”一词十分反感,认为带有侮辱性。 150多年前,美国加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金矿,吸引华人不远千里前来掘金。仅1852年一年,到达美国的中国人就有2万人之多。但华人的淘金梦最终灰飞烟灭,因为中国人处处受到歧视。他们不能享有美国国民的待遇,每人每月须交4美元的税才有权参与淘金,并且只能在白人放弃了的或者认为没有价值的地方进行。 尽管没有淘到黄金,但依靠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华人劳工在白人不愿插手的工作中找到了生存之道,比如修铁路、开小餐馆、洗衣服等等。 19世纪末,加州经济低迷,生活窘迫的当地白人开始将矛头对准外来移民,最为勤勉、最能吃苦耐劳的华人移民被视作“罪魁祸首”。美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法规限制移民权利,华人移民首当其冲。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是排华高峰 排华风潮最终促成了《排华法案》的出笼。1882年,美国国会明目张胆地通过了第一个公然歧视某一种族的法案――《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入境,对本土华人的歧视公开化。对《排华法案》的严格执行,使华人社区处在经常性的骚扰和危机中。在这一背景下,“Chinaman”这一蔑称逐渐流行起来。 据介绍,在那个年代,“Chinaman”不但是俗语用法,美国官方文件及报刊都普遍使用。例如,1880年加州立法规定“中国佬不得领取商业捕鱼执照”;1865年的《纽约时报》在社论中说:“美国已有400万低等的黑人,如果中国佬再大量涌入,我们就要向共和主义告别了。” 根据美国华裔作家董鼎山的记述,美国的排华高峰在19世纪后期,当时加州一份日报社论中如此形容华人:“半人半魔,吃老鼠,衣着破烂,不懂法律,吸鸦片,廉价劳工,吮吸内脏的亚洲人。” 直到1943年,中国和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以后,实施了61年之久的《排华法案》才被废止,越来越多的英美人使用早已存在的中性词“Chinese”称呼中国人,“Chinaman”一词则回避使用。 上世纪50年代,后来成为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校长的田长霖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留学期间也遭遇过类似的歧视。导师用“Chinaman”称呼他的中国学生,当田长霖得知这一称谓的不敬后,鼓足勇气严肃要求导师不要再这么叫,这位导师的回答是“我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疯狂的中文名”,而自尊心极强的田长霖立即回答:“假使你记不住,就请以后不要叫我!”后来,这位白人教授再未叫过他“Chinaman”,但也没有叫过他的名字。 风波中的华人: 美国华人应积极参政议政 美国华人在生活稳定、事业成功后,应该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参政议政方面;应该改变“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转而追求“落地生根”,不仅要入籍,还要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如今,艾莫斯的侮辱性称呼又一次唤醒了华人的记忆,而且,到目前为止他没有作出任何道歉。曹宇认为,如果有人称非洲裔美国人为“Nigger”(黑鬼),非洲裔社区立即会发起抗议,甚至引发集体对抗。让他愤愤不平的是,为什么美国人对其他族裔都不敢用侮辱性的字眼,唯独时常对华裔可以用侮辱性的字眼开玩笑?他认为,华裔不应容忍这种侮辱性的取笑方式。 在卫景宜看来,美国的黑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去争取被正式地称为“非洲裔美国人”的权利,而不是被叫做“Nigger”,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因此献出了生命。相比而言,华人受中国人传统的影响,遇事喜欢息事宁人,不愿出头为整个团体争取利益。 不过,去年刚到美国留学的林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己只要站稳了,立足了,别人爱叫啥叫啥。”在他看来,只有自己没有信心,才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华人侨民意识挥之不去 林星表示,书面或口头的词汇虽然可以不用,但要彻底改变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使“Chinaman”的话语不再延续,还有待中国的更加富强和多方面的努力,而解决华人和其他美国人的融合问题尤为关键。 据统计,当前在美华人约为240万,占美国人口总量的1%。由于华人的聪明、勤勉,加上对教育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华人脱颖而出,成为美国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正如美国知名主持人莫厄斯所言,150多年来,华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始终被当成外国人。尽管华人已在美国扎根150多年,他们依然难舍故土,衣锦还乡仍是心底不变的情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初晓波博士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在美华人的这种心结。他说,美国的制度性排华早已不见踪影,然而,不公正待遇留下的阴影仍深深地烙在美国华人身上,其侨民意识始终挥之不去。 一位美籍华人1986年描绘他祖母的公民身份时这样说道:“我的祖母住在西弗吉尼亚州。她关于自己的故事在居住地、时间和名字上经常变换。尽管她在美国已经住了60年,她好像还在害怕被遣返。” 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初晓波指出,为改善生存现状,同时为下一代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国华人在生活稳定、事业成功后,应该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参政议政方面;应该改变“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转而追求“落地生根”,不仅要入籍,还要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虽然不及美国人口总数的3%,但美国犹太人的影响力,尤其是政治影响力却远远超出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族裔,而这与犹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 初晓波认为,文化误读大多源于对“他者”的不了解,加强中美之间的民间交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个姚明在NBA打球,对于美国人改变固有的中国印象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