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走私野生动物涌入 美国潜伏病毒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8:12 新华网

  美国媒体28日报道,每年有数亿只野生动物非法流入美国境内,其中极少数接受检验检疫。一旦这些动物体内携带的病毒暴发,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不亚于一场恐怖袭击。

  野生动物走私泛滥

  美联社28日援引美国内政部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的资料说,美国非法野生动物交
易规模和数额过去15年翻了一番,过去3年非法进口超过6.5亿只野生动物,其中包括袋鼠、蜜熊、鬣鳞蜥、热带鱼等。

  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2.1亿只动物被走私到美国,其中包括2.03亿只鱼类动物、510万只两栖动物、近130万只爬行动物、25.9万只禽类动物和87991只哺乳动物。

  然而,这些数字仅仅是冰山一角。资料还显示,无数宠物、动物器官和肉制品每年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美国,其规模仅次于毒品走私。美国已成为年均交易额高达100亿美元的国际野生动物黑市的主要交易地点。

  大量非法野生动物进入美国的原因在于美国国内需求旺盛。动物园、展会、餐桌、研究所、马戏团等,都是野生动物的归宿。受好莱坞影片影响,美国儿童对野生动物产生浓厚兴趣。为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也不惜重金购买这些走私动物。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疾病专家达林·卡罗尔对走私野生动物现象泛滥深感担忧:“一只野生动物本来在灌木丛中,不到一个星期就出现在一个小女孩的卧室内。”

  多数动物未经检疫

  野生动物运抵美国后,多数没有经过

卫生部门检验检疫,就流入市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美国政府检验检疫部门人手不足。

  美国政府仅雇佣120名全职检疫员,负责记录和检查运抵美国的野生动物。美国政府也没有要求这些检疫员接受岗前培训。美国政府承认,动物通过检疫后就不再跟踪其下落。

  美国每年从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亚洲国家进口数千只猴子,用于科学研究。尽管这些洋猴子在规定的31天内接受肺结核病检查,但其他疾病直到出现发病症状才引起人们注意。

  然而,这些猴子携带的病毒和细菌不会使自己患病,而是使人类遭殃。例如,B型疱疹病毒是一种病原体,80%到90%存在于成年猕猴体内。这种病毒可能不威胁猕猴自身,但人类如果受到感染,神经系统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死亡。

  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耶基斯地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一名22岁研究员1997年因感染B型疱疹病毒死亡。在这名研究员死亡前数星期,一只笼养猴子将某种不明液体溅入了他(她)的眼中。

  尽管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从1975年起禁止进口宠物猴,但一些研究用猕猴眼下仍在美国市场上公开销售。

  八成病源来自动物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说,动物源性传染病约占全部传染病的四分之三。在中心记录的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最高威胁的6种疾病中,有5种属于动物源性疾病。

  本月出版的《临床内科杂志》估计,2000年以来,全世界约有5000万人感染动物源性疾病,其中7.8万人死亡。尽管专家没有确切统计动物源性疾病造成美国人患病死亡的人数,但其中一些疾病在美国引起不小恐慌。

  1996年以来,因吸入或接触存在于啮齿动物唾液、尿液和粪便中的汉他病毒引发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在美国造成至少317人患病、至少93人死亡;2000年以来,超过600人因与野兔、仓鼠等啮齿动物接触罹患兔热病,至少3人死亡。

  2000年到2004年,超过21万美国人感染沙门氏菌患病,至少89人死亡。多数患者食用污染食品,5%的患者曾接触过宠物,尤其是鬣鳞蜥和海龟等爬行动物。去年美国10个州至少30人因接触仓鼠等“口袋宠物”而出现抗药性症状。

  野生蜜熊不断惹祸

  在“肇事”动物中,野生蜜熊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包括美国社交名媛、希尔顿酒店集团继承人帕里斯·希尔顿。

  蜜熊是一种小型食肉类哺乳动物,原产地为中南美洲雨林,拥有伶牙俐齿,喜夜间活动,住在树上。

  希尔顿经常把自己的宠物蜜熊“宝贝爱”装在上衣口袋内。今年8月8日,“宝贝爱”突然激动,咬了她手臂一口。看到手臂血不止,希尔顿赶忙在凌晨3时给发言人打电话,请他送自己去

医院。医生清理过伤口并给她打了破伤风针,让她住院。

  蜜熊2005年险些令英国一名动物园女管理员失去手指。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微生物学家保罗·劳森说,这名女管理员的手被蜜熊咬伤后感染。起初医生用一种抗生素为她治疗,但不起作用,几种抗生素混合使用才保住了受害者的手指。(史先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