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俄罗斯逐渐崛起再度感到威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0:04 环球时报 | |||||||||
俄特工再次昂起了头 情报人员在俄罗斯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沙皇禁卫军。他们穿黑色服装、骑黑马,系在鞍下的狗头和狼尾扫帚象征着他们的使命——嗅出并扫除叛徒。这一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重视,有分析认为,这与俄罗斯人的不安全感有密切关系。俄罗斯地处欧亚大平原,它的四周无险可守,有人将之形容为“一辆没有栏杆的婴儿车”。因此
其实,情报机构的复兴还在于其在苏联时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仅以1999年叶利钦执政最后一年更换的3位总理为例——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如果翻一翻他们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们都出自克格勃。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对克格勃出身的人更是看重。据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院估计,目前至少1/4的俄政界要人具有“浓厚的克格勃背景”。此外,在俄罗斯各类大型公司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克格勃退休干部”更数不胜数。有社会学家统计,在普京第一任期结束时,身居要职的官员中“戴过肩章的人”比例已达50%,其中包括总统顾问、政府部长、联邦区总统代表、州长等。与此相应,俄罗斯百姓对特工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以2002年莫斯科大剧院“人质事件”为蓝本的电影《生死倒计时》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被称为俄罗斯版的“007”大片。 西方眼中的“离奇暗杀”制造者 虽然俄罗斯人对本国特工的看法有所改变,但西方人的看法并没变。利特维年科中毒案发生后,英国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关键词都集中在“投毒”、“克格勃”、“苏联”、“谋杀”和“强硬统治”上。在英国广播公司24小时新闻节目中,和利特维年科一起上镜的还有俄罗斯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西方认为她因批评政府而于今年10月被谋杀,为此美国向俄罗斯施加了很大压力。这还不够,就连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也被扯出来作为“活证据”,因为有不少反俄情绪强烈的人认为尤先科是因遭俄特工下毒而被毁容的。路透社则列举了一系列俄罗斯情报机构制造的“离奇暗杀”,凶器包括冰斧、毒雨伞、致命茶水和毒寿司等等。《泰晤士报》则宣称:“在别国土地上对其公民进行谋杀,这种方法大家都熟知是俄罗斯人的惯用伎俩。”俄《消息报》的文章认为,如今,不管俄官方如何解释利特维年科的死都无济于事。西方媒体利用这次事件已达到了宣传目的。接触过西方媒体的读者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俄罗斯不是一个民主国家,它的情报部门会不择手段地毒死对俄政策持批评态度的人。 特工是个备受争议的职业 西方对俄罗斯特工的描写有对其进行妖魔化的一面,它同时说明,特工这种职业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而言,在国内,特工被视为保护国家安全、服务国家利益的英雄。而在国际上,一旦他们的行动被曝光,特工又会饱受“冷血”、“残酷无情”、“不择手段”等种种指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牛新春说,情报机构通常有四大任务:情报收集、情报分析、秘密行动和反间谍,在国际上常常遭到攻击的主要是秘密行动。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公开承认情报机构负有秘密行动职责的只有美国中央情报局。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情报部门当作保护国家利益的核心机构,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像美国就把情报工作称为国防的第一条战线。 情报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对抗性和冲突性,这也决定了情报工作和特工任务的复杂性。获取对方的机密,免不了使用专业和非常的手段,这种行为带有把对方作为对手、威胁甚至敌方来刺探的意味。一方特工的成功,对本国是有利的,对于对方来说则是有害的。很多国家的舆论经常抓住其他国家特工的行动来炒作,常常是为了渲染这些国家的威胁和危险。比如,冷战时期,美国在把58%的情报资源用在对付苏联的同时,也经常在媒体上报道苏联间谍案,以此来加深、强化美国人对苏联的敌意。 一些专家认为,最近西方媒体对俄罗斯的特工活动报道不少,其实能够反映出西方,特别是欧洲对俄罗斯的逐渐崛起再度感到威胁的心态,这些舆论也带有呼吁社会警惕的目的。▲ 本报驻俄罗斯、英国特约记者 杜方 寇维维 本报特约记者 刘铭 本报记者 程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