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与“陷阱”(经济透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并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全球并购浪潮中,作为资本交易市场的证券交易所也成了“市场交易的对象”。11月20日,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宣布愿以每股12.43英镑全面收购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这是纳斯达克第二次试图全面收购伦敦证交所。尽管伦敦证交所随后拒绝了纳斯达克的收购要约,但目前纳斯达克及其附属机构已经持有伦敦证交所约28.75%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足以抵制潜在的竞购对手。因此,可以肯定两大证交所的并购与反并购大战还将继续下去。
无独有偶,今年6月,纳斯达克的“老大哥”纽约证交所宣布,已经与总部位于巴黎的泛欧证交所达成收购协议。11月27日,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已经同意该所就这一交易进行股东投票表决。如果合并成功,将产生首家横跨大西洋和两个主要交易时区的交易所。 证交所跨国并购此起彼伏,正重塑着全球的证券交易行业。从表面上看,触发这一轮并购浪潮的导火索,是美国在世通和安然财务丑闻之后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提高了海外公司到华尔街上市的门槛,促使美国证交所向外扩张以规避过于严厉的监管法案。但实际上,证交所并购的兴起有其背后深层的原因。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说,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使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证交所已经改为公司制并挂牌上市,它们开展跨国并购从根本上也是服从于其经营目标的。 其次,从行业内部运作来看,信息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彻底改变了证交所的生存法则。现代信息和电子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降低了信息的搜寻、处理和发布成本,使人声鼎沸的证券交易大厅消失了;电子交易系统的开放性、大时空和无限边界特征,大大提高了证交所的最低有效规模。交易成本下降和规模经济效应是证交所并购的基本驱动力。 再次,从客户需求角度上看,证交所也是“越大越好”。企业总是更喜欢到具有众多上市公司、投资者买卖活跃的交易所去挂牌上市;对于投资者来说,交易规模越大,意味着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流动性越强,股票价格对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反应就越快、越准确。因此,通过跨国并购,交易所就能聚拢越来越多的客户,扩大投资者基础,为自己创造“赢家通吃”的局面。 当然,交易所的跨国并购在带来上述收益的同时也潜藏着风险。同任何并购行为一样,它既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两个交易所间的真正融合将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并购后两个交易所不能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交易平台,那么并购的初衷就无从实现。此外,是否真的需要通过并购来创建一个庞大的国际证券交易网络也存在不确定性,因为目前投资者已经能够通过跨国证券经纪商实现在世界各国的证券买卖。 尽管存在以上诸多挑战,国际上证交所之间加速整合已经势不可挡。悬念是,谁会是被吃掉的下一个?交易所跨国并购的“蝴蝶效应”是否会波及亚太地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亚太地区是全球证券交易的第三大时区,而且是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吴成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