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职 美国在中东阵脚大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00:06 环球时报 | |||||||||
今天的中东,对于美国来说已不仅仅意味着混乱和动荡,而是发展到威胁自身的连环危机了。有观察家认为,美国对中东已经失去了控制力,甚至深陷泥潭动弹不得。在伊拉克问题上,连最强硬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认为有必要对伊拉克政策做出调整。12月3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各大媒体把他的一段话放在了最显著的位置:“我认为,现在是对伊拉克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了。”与此同时,意大利人说,现在是从伊拉克撤军的时候了。于是,意大利驻扎在伊拉克的最后一批军人于2日返回罗马。与美国人
防长一席话,惊呆不少人 在美国,如果为伊拉克战争选出一位标志性人物,肯定很多人会选“执著”的拉姆斯菲尔德。因为直到11月8日,在白宫总统办公室发表辞职感言时,拉姆斯菲尔德仍强硬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几乎没有人理解的战争,是一场人们备感陌生的战争。”仅过了20多天,美国人对这位国防部长的印象被一份备忘录击碎了。 率先刊登这份机密备忘录的是《纽约时报》网站。原来,该备忘录是拉姆斯菲尔德11月6日上报给白宫的,仅过了两天,他就因共和党中期选举失败而辞去了国防部长一职。这份备忘录建议政府对伊拉克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具体内容包括大幅度增加美国的培训人员,把美国军人安插到伊拉克军队中,同时在美军的每一个班安插一名以上的伊拉克军人,如有可能,在盟军部队的每一个班也安插伊拉克军人;大力征召美军的退役军人、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的人员,将他们安排在伊拉克政府的各个部;减少美军在伊拉克的基地,在2007年4月前将基地减少至10到15个,到2007年7月,减少至5个(目前美军基地已从原来的110个减少至55个);美国只向那些公开要求美国援助并积极配合美军的伊拉克省份和城市提供安全部队;停止向“表现糟糕”的伊拉克地区提供重建资金,只有“表现不错”的地区才能获得重建资金;将美军从易受攻击的阵地撤离,将其变成部署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快速反应部队,只有当伊拉克军队需要时才提供援助;开始适量地撤离美军和盟军,以迫使伊拉克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必须为自己的国家承担责任。 以上建议是拉姆斯菲尔德的“上策”,他同时还提出了“下策”,即按部就班,将足够的美军部署在巴格达,向伊拉克大幅增派美军,明确撤军时间表,在伊拉克强力推行联邦制,将该国分成三部分———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各自为政的地区。拉姆斯菲尔德似乎认识到了解决伊拉克问题的艰难,所以在备忘录中埋下伏笔:他建议布什政府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表明这些决定只是“实验性”的,“这样我们就能随时在必要的时候对策略进行调整,而不必承担失败的责任”。 对于这份备忘录,什么样的解读都有。《纽约时报》评论说,由于拉姆斯菲尔德的辞职,备忘录中的建议也失去了分量。一名政府高官则称,拉姆斯菲尔德并未放弃信念,他以自己的方式让白宫考虑如何前进。批评者则抓住这个机会,称这份文件表明伊拉克战争的主谋之一承认这场战争失败了。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的国家安全专家约瑟夫·西林西恩说:“这份备忘录真令人难以置信,它承认了失败。伊拉克战争3年来,任何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说的话都不如这份备忘录坦诚。” “纪律严明”的示威者让记者惊讶 美国的中东政策在遭遇“内忧”的同时,也面临“外患”。意大利军队已全部撤出伊拉克。韩国和波兰军队在明年年底前全部撤出,连英国也说明年要撤出几千人。今年8月才上任的英国陆军参谋长丹纳特不久前在接受英国《每日邮报》采访时说,“我们应该尽快撤出伊拉克”,并称“毫无疑问,英军留在伊拉克恶化了当地局势”。尽管英国首相布莱尔出面“辟谣”,但英国人萌生去意令美国十分不安。 美国及其盟国步步后退、气势渐弱,中东反美力量则欢欣鼓舞。不仅伊朗和叙利亚公开为美国陷入伊拉克“叫好”,很多亲美国家也暗地里拍手称快。以美国在阿拉伯世界最强大的盟友埃及为例,穆巴拉克在伊拉克战争前就警告美国,说战争会导致无尽的暴力,呼吁美国三思。结果,美国还是开动了战争机器。对此,穆巴拉克在伊战后的不同场合,都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听我的话就好了”的意思。埃及的官方、半官方刊物,现在仍将美在伊拉克的驻军说成是“占领军”,不少专栏作家的文章中,以伊拉克为由头,趁机“恶心美国”、“拿美国一把”。 11月30日,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发表电视讲话,宣布12月1日下午3点为示威集会时间。他号召全国各党派、各教派参加这场示威,体现对民族统一的支持,以及对现政府无能的反对。1日下午,超过80万人来到贝鲁特市中心,高呼“政府倒台,总理辞职”的口号,以此来声讨西尼乌拉领导的“美国人和以色列人的政府”。对此,美国、英国、沙特和埃及等国马上发表声明,表明对西尼乌拉政府的支持。在贝鲁特,几十万人的示威结束后,数千黎巴嫩人守在总理府门前的利雅得萨拉赫广场“等结果”。12月2日,《环球时报》记者赶到广场后发现,这里就像在举行一个盛大的嘉年华活动。到处都是国旗招展,到处都能听到爱国歌曲。由于要24小时静坐,广场上搭起了数百个白色的大帐篷,推来了几十个移动厕所,还不断有卡车往这里运送床垫、饮用水和食物。随着广场音乐的变化,不少人载歌载舞,几十个小伙子还排成一排,跳起了当地传统舞蹈“达布卡”,甚至还有专业歌手前来助兴。唯一有政治迹象的地方是,不时有反对派政治人物在广场上接受“灯塔”电视台采访。《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参加集会的人手里,都有一张小纸片。纸上写着反对派领导人提出的“静坐八项纪律”,其中包括严禁破坏公私财产,严禁展示党旗,只能使用黎巴嫩国旗,严禁使用不文明词语作为口号,完全配合军警的管理等。由此可见,反对派尤其是真主党将这次活动组织得十分严密。3日,反政府的示威活动仍在持续。 中东局势变化很快 美国中期选举至今还不到一个月,其眼中的中东局势却有“高速下坠”之势。连美国国务卿赖斯也于12月1日承认,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犯了错误”,她将在自己卸任后讲述这些政策失误。《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则指出,美国调整伊拉克政策已是大势所趋,但调整到什么程度目前尚不明朗。明朗的是,不管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不赞成现在就从伊拉克撤军。它们都认为,那样会使“基地”等恐怖组织乘虚而入,伊拉克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教派冲突。所以,美国的“伊拉克研究小组”在建议撤军的同时,并不提出具体时间,将这个球又踢到了布什政府的脚下。在伊拉克的犹豫不决,使得美国的整个中东政策非常被动。一名负责报道伊拉克局势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说,不仅是伊拉克,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似乎都朝着违背美国意愿的方向发展。美国在中东的行动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束缚。▲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本报驻美国、黎巴嫩特约记者 尚未迟 高 原 本报记者 李宏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