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海伦: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06:33 中国青年报

  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

  新世纪以来美国媒体的表现让她失望。海伦·托马斯在新书中禁不住追述往事:“并非出于怀旧,而是出于深切的忧虑。我相信,新闻的黄金时代是在20世纪。”

  尽管那个时代,通讯社的记者们为了寻找一部电话向编辑部口述一条新闻,常常需要
跑好几个街区。如今的新闻采集技术先进多了,然而在海伦看来,在这个拥有各种数字设备、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络的时代里,对新闻媒体而言,“有些至关紧要的东西却失落了”。

  正是在那个年代里,12岁的海伦便宣布,长大后要当记者。“我断定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她在自传中写道。

  叙利亚移民托马斯家9个孩子中的老七,在22岁大学毕业后决定,除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心脏华盛顿外,哪儿都不去。她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华盛顿。她的家人丝毫没想到,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能从电视里听到历任总统亲切地称呼她“海伦”,看到她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

  最初,她在华盛顿一家当地报纸打杂。报社里的电传打字机咔嗒咔嗒地吐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讯稿,一听到铃响五下,海伦便跑去取下稿子,飞奔着递给编辑。

  后来,她被合众社雇用。在那里,她跑司法部、

邮政局、联邦传播委员会等许多部门,每天在宾西法尼亚大道上往返于各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小到某处一段50英尺的铁轨被挪动,大到FBI打击团伙犯罪。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40岁的海伦调入合众社白宫记者站,开始了她一生的事业——白宫报道。

  在白宫记者团中,海伦几乎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早上6点,她就到白宫开始工作,喝一杯咖啡,浏览最新的新闻,等着每天早上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吹风会”。

  许多次,她半夜三更接到编辑部电话,然后冲出公寓,跳上出租车,直奔白宫。

  几十年里,她总是随时随地出现在总统身边。美国广播公司的《传记》节目,把她称作“总统胳膊肘旁的固定装置”。

  肯尼迪总统说,海伦会是个“好姑娘”,“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的话”。

  “据我计算,海伦已在这里工作了一万个早晨,用掉了几千个笔记本,几千支圆珠笔,几千杯咖啡。”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白宫记者团的一次宴会上致词时这样说。

  起初,海伦一般写写肯尼迪儿子、小女儿的宠物等等。她甚至采访过第一夫人给宝宝买尿布的商店。一次,半夜三点,海伦给当时的白宫新闻发言人塞林格打电话,向他核实,肯尼迪女儿卡萝琳的一只小仓鼠是不是死了。

  “难道你让我现在给卡萝琳打电话吗,或者打给杰基(第一夫人杰奎琳的昵称),或者打给总统?”塞林格把电话挂了。

  不过很快,这位“白宫育婴及宠物专家”在华盛顿政坛占据了一席舞台。

  此前,白宫女记者不允许参加白宫的记者招待会。一次,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肯尼迪表示同意。于是,专写“尿布细节”的女记者们,从此闯进了男记者的领地。

  并且,在这块“领地”中,海伦赢得了一种“特权”:她总是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来结束总统记者招待会。每当海伦说完这句话时,其他记者的提问便戛然而止,除非总统本人愿意延长问答。她是第一个获得这种“特权”的女性。

  许多年里,海伦总是第一个或第二个向总统发问的白宫记者。1975年,她被推选为白宫记者团团长。

  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如果没有“胖子”普莱斯,也许就不会有被朋友们开玩笑称为“总统折磨者”的海伦·托马斯。

  1896年,《华盛顿星报》这位记者被他的编辑安排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往白宫,挖掘新闻。编辑明知当时的总统克里夫兰非常讨厌记者,想借此排挤掉“胖子”。

  “胖子”当然采访不到总统,但他老是守在白宫外,询问每一个从白宫中走出来、与总统交谈过的人士,藉此竟然搞到许多独家内幕新闻。到了1900年,大批记者被派往白宫的门口或周围街道上游荡,总统麦金利便任命一名助手每天向这些记者发布一次新闻简报。等到西奥多·罗斯福就任总统时,一个阴雨的日子,他看到一群记者像落汤鸡一样挤在白宫外的树下,便请他们到白宫避雨。

  从此,记者们就再也请不出去了。西奥多·罗斯福将他书房隔壁的一间休息室划作记者室,不久国会拨款在白宫修建了正式的记者办公室。

  正是在这间办公室,海伦·托马斯开始了她的白宫报道生涯。“我驻守白宫报道白宫的时间比任何一个记者都长。”海伦说。

  她见证了9任白宫主人的寒暑风云。每位她曾报道过的总统,都不能回避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起延续至今的一项仪式——总统记者招待会。

  “每次参加总统记者招待会,我从未失去敬畏感,因为我将向合众国的总统发问——我希望彬彬有礼,但必要的话,也得让他如坐针毡。”海伦在《白宫前沿》中写道。

  “只有当他面对新闻媒体,总统才不得不对民众作出解释,没有其他公开场合可以就当天的议题向总统发难。”

  不过,在海伦驻守白宫的几十年里,总统们“最坏把记者当成敌人,最好也得当成刺儿”。

  每次当她第一个站起来提问时,总会看到总统们不同的肢体语言:“卡特的畏缩”、“里根的低头”以及老布什的“哦不!不要海伦!”

  站到白宫新闻发布厅的讲台上时,肯尼迪可能已经让助手们“事先帮他预测好了90%的记者提问”;尼克松已经浏览过各种文件摘要,“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卡特手边也许已经备好了所有的事实和数据;里根则可能“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一样”,即使在戴维营休假也不忘“临阵磨枪”。

  在海伦的印象中,每当里根面露难色,估计便是遇到了事先没有准备的问题。

  每次参加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记者招待会,这位白宫记者团团长就戴上两只手表,以便把时间准确地控制在30分钟。时间一到,她就站起来说:“谢谢你,总统先生。”

  一次,里根在记者招待会上遭遇到尖锐问题的“轰炸”,闪烁其词地应对了25分钟后,汗津津地扫了一眼海伦,眼神似乎在问:“可以结束了吗?”海伦对了对表,然后摇摇头。“短短5分钟里,总统竟然受制于我。”海伦说。

  “白宫新闻发布厅有时也会像法庭”。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朗门”中的里根;还有性丑闻中的克林顿。“就像一个证人同时被来自60个不友善的检察官的质问狂轰滥炸”。

  尼克松总统一直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直至水门事件中记者们的提问变得令他无法忍受。一度,他连续5个月没开一场记者招待会,但他的新闻发言人兹格勒仍得每天回答记者的问题,“最终受不了这份苦差”,这位发言人躲了起来。

  而当里根被“伊朗门”事件及健康问题纠缠不清时,当时的新闻发言人斯比克斯有一次实在招架不住,一声不吭,新闻发布会中途便逃回了办公室。

  白宫在任最长的新闻发言人马林·菲兹沃特曾说:“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在菲兹沃特看来,每天早上到白宫上班时,看见海伦坐在他的办公室外,“可不是件快活的事”。

  可是,海伦在她书中写道:“如果你要讨人喜欢,就不要入这行(当记者)。”

  1974年,正值尼克松被水门事件搞得狼狈不堪时,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总统特意在会前祝贺海伦成为合众国际社驻白宫记者站站长:“真是了不起,你是有史以来担此重任的首位女性。”

  海伦有些不好意思地轻声说了句“谢谢”。接下来,尼克松第一个点名提问的就是她。“我真希望能表达我的感激,可我是带着尖锐问题来的。”海伦回忆。

  事实是,海伦后来的报道援引了时任司法部部长之妻玛莎·米切尔的话,最早提出:“总统应该引咎辞职。”

  权力会试图管理新闻,但它们并不总能成功

  白宫新闻发布厅台上与台下的较量,被海伦·托马斯称为“捉迷藏游戏”。

  “我根本不信会有一个政府不想管理、掌控,或说策划新闻。白宫总是想把总统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再自然不过,任何一个政府都希望记者把它发布的新闻当做福音,不加任何质疑。”

  不过,“政府可以宣传它的立场,而记者的职责是发掘真相。”在新书中,海伦写道。

  从海伦报道的第一位总统肯尼迪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个词语:“新闻管理”。虽然在新书中,海伦对小布什政府的新闻管理做法大加鞭挞,但她同时指出,这种做法并非小布什的发明,而是“从合众国建立起就开始了”。

  比如,林肯总统的助手会将他的照片润色一下:把脖子缩短一些,把脸上的疤痕抹去;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从来都不让摄影师拍他坐在轮椅上的照片。

  虽然各届总统在新闻管理上各有高招,《民主的看门狗?》一书还是归纳出一些通用招数。最简单的,是让记者远离新闻事件。

  白宫有时会用取消某些优待权来要挟记者,比如取消记者乘坐总统专机随总统出行的权利。有时白宫还会向记者的老板或上司告状。不过优秀的老板或上司一般非常礼貌地听完,然后核对事实,如果记者没有出错,便会站在记者一边。

  林登·约翰逊总统经常会让他的新闻发言人,打电话到报社抱怨他不喜欢的报道,因为“至少可以让这些杂种知道我对他们的看法”。海伦也记不清多少次听到这位总统抱怨:“你们都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权利),好像它是对付总统的专用武器似的。”

  也有时,白宫只向记者告知部分事实,或者故意泄漏一些利好消息,要么干脆不准职员向媒体透露一点消息。

  当然,白宫还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召开或不召开新闻发布会。约翰逊在黄金时段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般只宣布好消息,“埋葬”坏消息。

  有的总统试图跟他喜欢的记者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不过,他却很难跟所有记者保持良好关系。有时,这种“私人关系”甚至会给记者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位跟约翰逊私交不错的专栏记者,发现过去的许多读者纷纷离他而去。

  海伦报道过的每一位总统都曾试图“管理新闻”:肯尼迪曾故意制造“好新闻”;约翰逊对写了尖锐报道的记者采取冷落态度;而尼克松政府甚至会偷听那些“刺儿头”记者的电话;至于里根,一个非常著名的姿势,就是用手拢住耳朵,假装听不见记者提问;老布什在海湾战争中,要求有关战争的报道都要经五角大楼过滤。

  克林顿上任伊始,就在记者办公室通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的走廊上,竖起禁行标志,并把新闻发布厅和发言人办公室中间的门关上。海伦认为,记者不能因此进出发言人办公室,这本身就是新闻。在几次新闻简报会上,她大声抱怨,其他记者也从旁帮衬,很快,禁行标志就收了起来,门也打开了。

  海伦发现,新总统上任伊始,一般和记者总有一段“蜜月期”,但很快,“一旦总统和他的政府开始制定一些可供公开讨论和批评的政策时,新闻管理就开始了”。

  “权力会试图管理新闻,但它们并不总能成功。”海伦在新书中写道。因为,总有人会“泄漏消息”。事实上,她报道过的每一位总统,都或多或少地被爆出的丑闻所纠缠。

  海伦认为,“水门事件可能是最好的明证,说明记者们的反新闻管理是有效的。”《华盛顿邮报》两名年轻记者持续不断的揭露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

  在白宫的最后日子里,尼克松沮丧到了极点。他请人把住了白宫记者办公室的门,保证他在白宫最后一次散步不用再应付记者。

  “这是他最后的新闻管理。”海伦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42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美国 新闻”的相关新闻
视频:美国新闻集团取消辛普森电视采访及出书 (2006-11-22)
美国新闻集团取消辛普森电视采访及出书计划 (2006-11-21)
新闻分析:美国新国防部长盖茨是务实派 (2006-11-20)
美国新闻周刊:陈水扁可能下台由吕秀莲接班 (2006-11-12)
美国防新闻称:印军大规模清除变节人员 (2006-10-31)
美国新闻周刊称基地可能在10月有所行动 (200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