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欧洲打造交通“乌托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7:17 新华网

  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看各的灯、各走各的路,本是四海一致的交通规则。如今,有人却试图在这个由符号、地标、指示灯串联起来的现代交通系统中另辟蹊径。

  根据一项“共享空间”改造项目,欧洲欲将荷兰、英国、德国、丹麦、比利时的共7座城镇打造成为不受红绿灯、符号、车道划分等交通规则制约的地区。

  这些“交通乌托邦”能够尝试成功吗?

  拆掉“符号森林”

  “共享空间”改造项目选中的首批“试验田”分别位于荷兰的弗里斯朗、埃门、哈伦以及德国博姆特、丹麦艾比、比利时奥斯坦德、英国萨福克郡伊普斯威奇。改造工程自2004年启动,计划于2008年全部完工。

  “共享空间”项目的最大特色,莫过于信号灯、交通标志、路标、路障等交通规则所依赖的传统指示物统统不见踪影。司机、行人、骑车人都在一个“大家共享的空间”中行动,彼此通过手势、表情、语言等交流方式来保证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

  不过,“共享空间”绝不仅是拆除掉交通标志那么简单。正如项目官方网站上的自我阐述所言,这是一项脱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改造工程,体现的是一整套针对道路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全新设计、管理和维护理念。

  为什么要对现有交通系统发起挑战?“共享空间”项目的创始人之一、荷兰交通设计大师汉斯·蒙德曼解释说,“为数众多的交通规则剥夺了我们最重要的能力——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我们丧失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随着指示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的责任感却在减少。”

  蒙德曼的话不无道理。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交通标志已经成为不少欧洲城市的街头一景。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以德国为例,全国目前树立着648种、大约2000万块合法的交通标志,大城小镇俨然已成为一片片“符号森林”。然而,心理学家指出,越来越繁复的交通规则并不能有效增强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70%的交通标志都被司机视而不见,过多的条条框框更容易让司机产生逆反心理。

  然而,取消了交通标志真能带来一路畅通吗?行人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

  成功案例在先

  蒙德曼是“共享空间”理念的发起人。事实上,早在“共享空间”项目启动前,他已将这种灵感注入了荷兰一批城镇的改造工程中。

  奥德哈斯克是蒙德曼的首次正式尝试。1985年,在人们将信将疑的目光中,蒙德曼开始了改造工程。他将笔直的柏油路的部分路段修弯,在公共活动最多的地带修建一座四通八达的广场,取消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的划分。一系列工程竣工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在这座曾备受超速行驶问题困扰的城镇中,车速降低了近50%。要知道,此前即便动用最严厉的惩罚措施,车速才降低了不到10%。

  6年后,蒙德曼又在荷兰古镇马京阿开始了进一步尝试,将这里改造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没有交通标志”的小镇。在小镇入口,一块由荷兰语所写的告示牌提醒着人们——“本镇无交通标志”,这或许是马京阿唯一一块与交通有关的指示牌。在蒙德曼的设计下,人们将6米宽的沥青马路改成昔日的鹅卵石小路,重新恢复了古镇旧时的中心广场。一番改造后,不但小镇内的车速降低至每小时30公里,人们渴望保留原有生活节奏的愿望也成为现实。

  此后数年间,蒙德曼又帮助7座荷兰小镇实践了“共享空间”的理念。其中,自2000年开始的德拉赫滕改造工程显现出最为积极的效果,也成为欧洲“共享空间”改造项目的范本。

  与之前参与改造的村镇不同,德拉赫滕是一座有6万人口的贸易城镇,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行政中心所在地。据城市规划专家库普·科克斯特拉介绍,德拉赫滕目前已经拆除了超过一半的交通标志,还将原来依靠红绿灯指示的十字路口改造成环岛。2003年,城中主要交通枢纽拉维普兰广场也将红绿灯全部拆除。

  然而,解脱了交通标志的约束后,德拉赫滕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反而显著提高。如今,骑车人需要转弯时会自觉举手示意,机动车司机也会通过手势、点头、挥臂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且几乎没有人按喇叭。

  “共享空间”项目的另一位专家、城市规划师本·汉密尔顿-贝利这样评价德拉赫滕:“司机又开始变得人性化,人们开始用更文明的方式关注彼此,甚至创造出一套互相交流的手语。”

  不安全,即安全?

  在德拉赫滕,新交通模式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以拉维普兰广场为例,这里于2003年夏天完成改造工程,如今每天的平均车流量为2.2万车次。广场在2000年发生9起致伤的交通事故,2001年发生4起,2002年发生10起,而2004年至2005年只发生两起。

  “正因为危险,所以才有效,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蒙德曼解释说,“(交通安全的)重点由单一的政府部门承担风险变为司机自行承担风险。”

  把有形的交通标志变成人们心中无形的安全意识,这就是“共享空间”项目的核心理念。在该项目支持者今年10月中旬举行的一次大会上,“不安全即安全”甚至被列为大会口号。

  截至目前为止,德拉赫滕的司机和行人都对新交通系统投出赞成票。

  “我已经习惯了,”现年24岁的海伦娜·斯巴斯特拉在接受采访时说,“你开车时会更小心、更缓慢,但你花在路上的时间却减少了。”

  现年70岁的托尼·乌斯特沃德认为,“我是一名行人,行人现在成为十字路口的‘老板’,所有人都会等你先通过。与此同时,行人又必须等待凑够一定人数后才会一起通过路口。”

  像德拉赫滕更多人一样,39岁的卡纳安·贾迈勒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他对新交通系统深感满意,“真是一路畅通,情况比其他城镇要好得多。新来的人总是一头雾水,他们不明白究竟谁在路上更有优越性,司机、骑车人还是行人?可正是因为没人弄得清,所以才人人都小心。”

  德拉赫滕的成功模式吸引了来自阿根廷和美国的专家。英国首都伦敦也显露出浓厚的兴趣,还于2000年在肯辛顿区效仿了一把,拆掉了一批路障、路标和交通标志。

  效果尚待观望

  首批获得资助的“共享空间”项目试点地区正在依照新模式进行改造。比如,位于丹麦中部的艾比已经拆除了所有交通标志,并重新设计了城镇中心的部分地区。“我们城镇中一些地方现在还是‘交通标志的森林’,机动车司机经常弄错,”工作人员彼得·科接姆·汉森介绍说。

  在德国西北部城镇博姆特,政府将依靠“共享空间”项目提供的资助重新规划道路。针对机动车行驶过快、重型货车过多等难题,镇长克劳斯·胡德约翰介绍说,“我们会取消人行横道、取消柏油路,所有路面都铺上鹅卵石。”

  不过,对于新模式,大多数居民还处于观望和适应之中。

  以英国萨福克郡伊普斯威奇为例。这座城镇有12万人口,城镇中心的3条主要街道已经拆除了大部分交通标志,并取消了车道划分。改造工程的主要目标是要营造出“在中心居住、到外围娱乐”的氛围,增加城镇中心的宜居性。对于初步效果,住在城镇中心地区的居民瓦伦丁·罗韦认为,“目前来看很吸引人,不过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一些限速的标志重新找回来,管管那些呼啸而过的年轻司机?”

  不过,对于“共享空间”理念,不少人仍存在质疑。一些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担心,这样做等于撤走了对机动车司机至关重要的信息。一些盲人组织也反对说,如果拆除了栏杆、路障等设施,盲人可能面临更多危险。

  英国皇家盲人学会的工作人员比尔·阿尔克质疑说,“不知还会过多久就会有一位盲人或弱视朋友因为这些改造而死于非命?”

  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共享空间”模式恐怕只适用于小城镇,而无法复制到人车稠密的大城市。

  此外,归根结底,“共享空间”理念针对的是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城市顽疾。德国杜伊斯贝格大学的迈克尔·施赖肯伯格认为,德国人“非常遵守规则”,在这样的国家推行新模式,很可能将高峰时段的路面变成一锅粥。(孙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