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管窥中国:中国公路仍然是“以行人为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8:47 金羊网-新快报

  以前中国的道路交通是以步行者为主体而修建的,这些年来汽车制造业发展起来了,车越来越多,但“以行人为本”依然是中国道路的特点———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不管是城市中心几乎封闭的快速道路,还是在连通南北东西的跨省高速公路系统,甚至在最不该有人影出现的地方都会有人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行走着。“人”的因素充斥于意识与实践,当然无形中就将车摆到了次要的地位。

  说起路与车,个人最近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九龙、铜锣湾市中心街头的情景———比上海狭窄一半的道路上,汽车以比上海快一倍以上的速度在“飞驶”。难道在香港就不堵车?

  经常出现的景象是在红灯面前,等候通过的车排过一两个街区,让人可以从容地欣赏保时捷911或者法拉利这样的百万级名车。只是红灯一变绿,等候的长龙立刻消失,让初次领略的人感觉多少有点神奇。

  对比于中国内地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于是有行家分析,类似上海这样设计已经十分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许多实施细节上,还不够现代化或者不合理,如红绿灯的设置过于密集、红灯设置时间过长导致行人乱穿马路、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阻碍交通等,都十分权威,听了让人信服,只不过与“以行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比较起来,这些只能够算是细枝末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欧美城市十分流行、有效的“单行道路”制度。欧美往往是这条正向、下一条反向,十分容易掌握规律,而到了上海就很不一样。

  为了方便这家大饭店、那家大机构的出行,“单向”就得改“双向”,还会加设红绿灯配合,于是“单向”、“双向”道路混杂,让人摸不清规律,不少司机甚至觉得还不如所有的道路都可以双向通过来得随机应变一些,行车的速度反而有可能更加快一点。

  其实,制度存在某些缺陷是难免的,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地调整到最佳状态,但制度给予普通百姓的示范作用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刺激了“以行人为本”精神的发扬光大。

  城市里的人们敢于贴近飞驰的车流悠然散步过街,根本无视红绿灯与人行横道线的存在。农村人则敢于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甚至连封闭道路的钢铁护栏与网罩都敢于拆毁、割破。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连天都不怕的人,难道还会怕汽车?这些,都多少有着受“以行人为本”思想启发与鼓励的味道。规则的复杂加上无处不在的行人使得外来人士对于中国的路也极感困惑,对于海外的汽车制造商来说,尤其觉得适应环境十分困难。

  (英国《金融时报》)

  (子琦/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