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法国大选凤对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14:51 世界知识

  俞天颖

  2007年,是法国的大选年。法国的总统选举分两步走。大选年4月底进行第一轮投票,过半数者当选。假若没有 人取得绝对多数,则第一轮中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参加第二轮竞选,领先者获得胜利。1965年以来,从没有一个总统可 以在首轮选举中顺利过关。进入2006年,民意调查一次接着一次,十余位有意竞选总统的政坛人物里,内务部长、人民运 动
联盟的尼古拉·萨尔科齐和社会党国会议员塞戈莱纳·罗亚尔人望最高,两人比分胶着,交替领跑。10月16日,罗亚尔 以60.65%的支持率被推选为社会党参加2007年大选的惟一人选。11月29日晚上,萨尔科齐在接受法国媒体联合 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我的回答是:参加。”

  罗亚尔,从国外开始

  11月30日,星期四。就在萨尔科齐宣布参加大选的第二天,罗亚尔带着自己的幕僚,离开了法国。中东是她此行 的目的地:先到黎巴嫩,再对以色列进行48小时的短暂访问。罗亚尔的竞选之路,从国外开始。

  这样的选择,是罗亚尔深思熟虑的结果。社会党推出的这个年轻的竞选人,虽然不乏治国经验,却对国际事务茫然无 知,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1978年,年仅25岁的罗亚尔被密特朗总统(社会党)的亲信顾问雅克·阿塔利发现,很快成 了爱丽舍宫最年轻的健康、环境和青年事务顾问。密特朗对她赏识有加,呵护备至。私下里,总统亲昵地称呼她“我的风雅的 小闺女”。密特朗实在太喜欢这个能干而不张扬的年轻姑娘,以致谣言四起,一度哄传罗亚尔和年迈的总统之间“存在直系的 血缘关系”——当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密特朗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师,一步步把罗亚尔带到政坛的高层。罗亚尔担任过环保部长(1992年~1993年) ,社会教育部长(1996年~2000年)和家庭部长(2000年~2002年)。2004年,罗亚尔当选普瓦图-夏 朗德大区议会主席,成为法国22个大区议会主席里惟一的女性。

  难办的是国际事务。罗亚尔平日几乎从不提及国际问题;在电视辩论中,更是暴露出对伊朗核问题的无知,让熟谙国 际事务的竞选对手暗中讪笑。依照多年形成的传统,法国政坛“总统主外,总理持家”,一个不懂国际事务的总统,岂能赢得 大家信任?中东问题人人关心,法国新近又在黎巴嫩部署维和部队,罗亚尔把那里定为自己“恶补”国际事务、树立形象的开 端,是个好主意。

  但黎巴嫩正处在动荡的前夜。罗亚尔动身当天,黎巴嫩以真主党为代表的亲叙利亚的反对派别正准备在第二天掀起多 达十万人的集会抗议,逼迫西尼乌拉政府下台,组成新的民族团结政府。不止一个幕僚苦劝罗亚尔打道回府,但是她不为所动 。刚刚从党内大佬重重包围中艰难透出的罗亚尔,太想赢了。

  还有一个想赢的人

  11月29日一整天,内务部长萨尔科齐推掉所有约见,呆在办公室里,反复推敲当晚媒体采访的讲稿。自从2004 年7月人民运动联盟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他成为联盟主席之后,萨尔科齐对自己在镜头前的任何一次亮相,都非常在意。

  和罗亚尔一样,萨尔科齐充满对成功的渴望。这个匈牙利难民的儿子,赤手空拳杀进政坛,能走到今天的位置,全凭 一腔无坚不催的热情。尽管自己身材矮小,尽管名字念起来外国味十足,尽管成长在单亲家庭,尽管出身讷伊一个普通人家, 萨尔科齐从18岁就坚信,自己志向高远,他和老家的同伴,绝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人。

  过于自信,缺乏内敛,舆论对萨尔科齐垢病已久。没有人怀疑萨尔科齐的治国能力,但有人担心他攫取权力的动机。 2002年,希拉克一度酝酿让他出任政府总理,后来放弃了这个打算。今年夏天,萨尔科齐在新出版的《证言》一书中,道 出了其中真相:“他(希拉克)不愿让我和他‘分享’权力。”在法国现行宪法里,总统和总理的权力划分、规定笼统而有弹 性。当希拉克有意邀请萨尔科齐入主马蒂尼翁宫(总理府)的时候,萨尔科齐显然认为爱丽舍宫(总统府)应该向自己低头臣 服。

  时过境迁,萨尔科齐由希拉克手下的大将,变成了独当一面的元帅。初入政坛,他是希拉克一手提拔的年轻亲信。1995 年大选,萨尔科齐转而支持时任总理的巴拉迪尔,开始走上与希拉克分庭抗礼的道路。自从坐稳执政党主席的宝座,萨尔科齐 就成了右翼政党绝对的老大,假如他在2007年大选胜出,总统和总理的权力,又该如何分配呢?

  法国著名政治周刊《新观察家》的判断,尖锐而肯定:到了那个时候,萨尔科齐不会做出第二个选择:一切权力必须 集中在爱丽舍宫;马蒂尼翁宫只是它的一个附属。萨尔科齐在哪个位置,权力就该到哪里集中!

  “决裂”与“渴望”

  今天的法国,是一个思变的法国。说得严重一点,是坐在火山口上。

  2002年大选,社会党竟然被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击败,没有进入第二轮选举。2005年,欧盟宪法草案在法国遭 遇全民公决否定,政治评论家当即指出:否决的背后,源于法国社会弥漫的不安全感,法国人对未来深深担忧,他们正在忍受 社会、经济和价值危机的多重煎熬。2005年底,巴黎郊区因种族和社会问题爆发骚乱,迅速蔓延到全国,后遗症到今天也 没完全消除;今年年初,政府为缓解就业问题推出的《首次雇佣合同》,又挑起全社会的示威。

  无论罗亚尔还是萨尔科齐,都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变化。萨尔科齐的竞选口号,是与过去的法国“平静地决裂”;罗 亚尔的竞选网站,名字干脆就叫“渴望未来”。相比之下,罗亚尔的竞选动机,似乎比萨尔科齐来得纯正。

  很多社会党党员就说,之所以在党内选举中把选票投给罗亚尔,就是“觉得她竞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对权力的满 足感,而是确实想为大家做点什么。”

  “大象”们的“疏忽”

  仅凭真诚,罗亚尔也不可能大比分战胜党内的“大象”(党内的重量级人物)。看看社会党的“大象”们,除去早早 宣布退出竞争的前总理若斯潘,哪个不是政坛沉浮数十载、早就盼着登上总统宝座的人物?党内竞选如火如荼的时候,“大象 ”们还真没把罗亚尔太放在眼里,就连党的第一书记、和罗亚尔共同生活了近30年的男伴奥朗德这次也走了眼。

  罗亚尔表面温文而雅,但骨子里却是个“桀骜不驯”的候选人。1953年她出生在非洲的塞内加尔,父亲是当地法 国驻军的上校。她19岁时父亲把母亲赶出家门,并且拒绝支付她的生活费。罗亚尔坚定地站在妈妈一边,和父亲对簿公堂, 替母亲争回了权益。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回家看过父亲。

  也许受到家庭的影响,罗亚尔不但具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而且对法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格外关注。政治上,罗亚尔为女 性争取权利;生活上,她则保持相当的独立。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她结识了奥朗德,两人共同生活养育了四个孩子,彼此却不 受婚书的约束。

  罗亚尔喜欢独立,这让奥朗德吃尽苦头。他们采取轮换制照顾孩子,使得奥朗德难以全身心投入政治生活。因为罗亚 尔党内竞选成功,奥朗德就失去了希望。总统大选七年一次,奥朗德如今意兴阑珊,“甚至连社会党的领导职务都准备放弃了 ”。

  在法国的政治生活中,直到今天,政坛基本还是男人的天下,577个议席的国民议会里,只有71个女性。2002 年,竞选舞台出现过四名女性身影,但她们或是小党领袖,或是独立参选,

竞争力弱,根本没有指望杀进第二轮。罗亚尔就不 一样,她能力强,资历够;处理政务既不落入空谈,也不误走极端,虽然和奥朗德
同居
多年,但在法国人看来,这样的选择, 不但算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颇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况且,罗亚尔“一家”六口生活得其乐融融!

  “真诚”和“实力”

  罗亚尔以真诚收服人心,萨尔科齐则靠实力说话。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最有可能杀到大选第二轮的对手,各自最大的 软肋恰是对方优势所在。假如他们的优势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几乎不必等到第二轮就能确定大局。

  萨尔科齐的强势在于丰富的执政经验,再加上手里掌握着国会第一大党。法国总统由普选产生,总理却是国民议会决 定。目前,人民运动联盟占据364个议席,超过577个议席的半数,牢牢掌握着政府。相比之下,社会党只有150个议 席,连人民运动联盟一半都不到。假如罗亚尔当选,社会党又在议会里占不到上风,势必出现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左右共治” 现象:一个左派社会党的总统,一个右派的总理。法国能不能继续“用一个声音说话”?罗亚尔能不能平衡“左右”?能不能 如臂使指,让总理贯彻自己的治国理念?到时都会是疑问。

  罗亚尔的从政经历丰富不假,但是缺乏厚度。她自己也公开承认,“并不是对所有问题都有答案”。时到今天,她还 没有提出一整套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而且几乎每提出一个政治主张,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

  然而,法国社会人心思变,再没有其他形象比得上一个清新的女性更符合老百姓渴求变化的心态。大家看惯了政坛的 老面孔,不再相信他们可以把自己带出困境,罗亚尔则恰到好处地出现。回想起2005年春天的欧宪草案全民公决,左、右 翼大佬反复呼吁老百姓投赞成票,可是大家偏偏不去买账,法国人,有时还真挺拧的。

  无论如何,罗亚尔已经扫清了党内的障碍,萨尔科齐还面临党内竞选的考验。按照人民运动联盟内部程序,今年12 月31日结束党内报名,明年1月14日推选出代表联盟的总统候选人,萨尔科齐先要通过这一关,才谈得到和罗亚尔一争高 下。在右翼阵营中,也还有重量级人物试试身手的打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